[发明专利]离心铸造生产实体铜合金轴承保持架成型铸件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87562.6 | 申请日: | 2008-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39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山;刘锦益;吴国江;刘新建;边蒙;郭威;罗宏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D13/04 | 分类号: | B22D13/04;B22D13/10 |
| 代理公司: | 包头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庄英菊 |
| 地址: | 014030内蒙古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离心 铸造 生产 实体 铜合金 轴承 保持 成型 铸件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实体铜合金轴承保持架的铸型,属于机械加工领域。
二、背景技术
轴承是各类机械设备的易损件,质量安全极为重要。在各种轴承保持架材料中,铜合金实体保持架由于具有耐磨、耐蚀、低噪音性等优点,适宜在高温、高速、高载荷等恶劣运行环境下使用,安全可靠,寿命较长,同时具有生产效率高,切削加工性能好的特点,广泛用于机车、冶金、矿山、化工等行业的各种轴承上,规格直径60mm至2000mm。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采用的铜合金保持架工件常用冲、锻、铸的方法先获得胚件,再经机械切削而成。其中的铸胚件又多是离心铸造法生产的,选择离心铸造法是基于胚件内在的高质量和生产胚件高的效率。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改善了铸件补缩条件,气体和非金属夹杂也易于自液体金属中排出,铸件的组织较致密,缩孔(缩松)、气孔、夹杂等缺陷较少。该法对于具有旋转中心的铸件,如管、筒、套、辊、轮等铸件的生产较为方便。但是,针对铜合金轴承实体保持架工件而言,由于其兜孔部分是要在后续的机械切削加工过程中去除的,故铸件的成材率较低。工件与离心铸造的套型铸件的重量比仅为1∶6~10,单位重量工件消耗的原材料、能源及人力成本大,制造成本过高,这是铜合金实体保持架铸件价位较高的主要原因,也是世界上的共性问题。其原因是离心铸造法存在所生产胚件内表面较为粗糙,有氧化物及聚渣产生,内孔尺寸精度低的缺点,只能应用在外形简单的铸件的生产上。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实体铜合金轴承保持架铸件成材率,降低制造成本的一种生产实体铜合金轴承保持架的铸型。
技术方案:本发明铸型采用双层结构,铸型内装有衬套,衬套分为两半型,每半型的内壁上设有兜孔,兜孔的大小及形状与工件大小及形状相对应,衬套端口上装有端盖,铸型的端口上装有压盖。
本发明铸型采用双层结构,铸型内装有衬套,衬套分为两半型,每半型的内壁上设有兜孔,兜孔的大小及形状与工件大小及形状相对应,铸型上装有连接筒,连接筒与离心机转轴螺纹连接。本发明采用衬套是为了保护铸型避免与高温金属液直接接触,还可通过更换衬套浇注不同规格的保持架成型铸件,便于实现连续生产。
本发明由于在衬套半型的内壁设有兜孔,由所述的离心铸造模具生产的轴承保持架铸件其结构特征与工件形状相对应,即在轴承保持架铸件表面上仅留有少量的加工余量,其兜孔部分也是由铸造而成,所以实体铜合金轴承保持架应保持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同时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工件工艺性缺陷,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所述的离心铸造铸型具有更换衬套方便、简单、快捷的优点,相近规格的多种衬套模具组成一组,共用一套铸型模具。
本发明保持了离心铸造铸件内在的高质量,生产上的高效率,又使保持架工件与铸件重量比减为1∶4~6,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把离心铸造法与专用的铸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为轴承保持架铸件的生产创出了一条高质、高效、低成本的新路。国内每年实体铜合金轴承保持架的巨大生产能力,其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节约的意义十分重大,是一次实体铜合金轴承保持架铸件生产工艺技术历史性的变革。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用立式铸造离心机上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采用卧式铸造离心机上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衬套半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附图详见图1安装在立式铸造离心机上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安装在立式铸造离心机上使用时,衬套3采用非金属型,内套的结构可为整体型或两半型。在衬套3的内壁上设有兜孔7,兜孔7的大小和形状与工件大小和形状相对应,衬套3的下端设有底板5,紧固销6将端盖4、衬套3、底板5和铸型2紧固在一起,螺栓将压盖1、铸型2及离心机的底板紧固连接在一起。
简明生产工艺要点:
1.根据成型铸件平均直径,调整离心机转速,其转速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75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