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离心喷嘴的泵嘴管一体化电喷阀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86604.4 | 申请日: | 2008-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6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喜;姜延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明喜;哈尔滨安龙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M51/00 | 分类号: | F02M5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滑春生 |
| 地址: | 15006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离心 喷嘴 泵嘴管 一体化 电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摩托车发动机电喷系统的控油部分的主要动作机构,具体是一种带有离心喷嘴的泵嘴管一体化电喷阀。
背景技术
随着排放法规日益严格,作为满足欧II和欧III、欧IV排放法规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摩托车电喷化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摩托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摩托车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必须掌握的一项核心技术,采用电喷技术的关键是降低电喷系统的成本。
电喷系统是通过不同的传感器感知各种工况和环境的变化以及骑乘者的意图,以数字化的精确方式向发动机提供最佳的燃油量和点火提前角。此前采用单孔或多孔喷油则燃油直接喷射到进气阀杆上,由于粒度较大极易因缺氧产生CO、CH化合物,因此增加了油耗和排放污染。所以,在应用于中小排量发动机的不少尝试中一直存在技术和成本较高的难题。成本高的问题是因为旋转式油泵、调压器、喷油器、以及供电要求等很难解决;而技术方面因为进气管压力波动等而导致喷油精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带有离心喷嘴的泵嘴管一体化电喷阀,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成本高、燃料消耗和污染高,以及喷油精度不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外壳、驱动线圈、驱动柱塞、阀体和离心喷嘴组件,圆筒形的外壳内侧装有驱动线圈,在该驱动线圈的中心孔内装有阀体,该阀体的前端延伸出外壳的前端并在延伸端设有安装板,在该阀体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设有前空腔、中空腔和后空腔,在该前空腔内装有离心喷嘴组件,在该中空腔的侧壁设有与外面相通的排气孔和与外壳侧面的进油管相通的单向进油阀,所述的后空腔的直径大于中空腔,并位于所述的驱动线圈的中心孔内,在该后空腔内装有驱动柱塞,该驱动柱塞的前端滑动密封地插入所述的中空腔,该驱动柱塞的后端设有径向外凸缘,在该外凸缘前侧与后空腔的前端之间装有复位弹簧;在所述的后空腔的后端设有回油口并通过回油管引出外壳;在所述的阀体外侧与驱动线圈内侧之间留有冷却回油隔热腔,该冷却回油隔热腔的一端与所述的单向进油阀和排气孔相通,另一端与所述的回油管相通。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由于采用进气道离心式喷射方式,因此有效降低了油耗和排放污染;在电喷系统的电控单元ECU确定一个喷油量后,然后计算出PWM波的宽度,再驱动燃油单元喷射燃油,而这些油量足够充分的混合与燃烧,使每一个工作循环的空燃比都达到所要求的值,解决了喷油精度不高的问题;在距离喷嘴前最短的位置上设置了细油滤,为保证喷嘴不堵塞提供了保障,延长了使用寿命;由于泵管嘴一体化及小型化,不但降低了成本便于在摩托车上的安装,也使高压油处于泵体内而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离心喷嘴组件的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离心喷嘴的主视图(图1中离心喷嘴的左视图);
图4是图3的右视图;
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多孔紫铜分级调整垫的后侧的视图;
图7是图6的B-B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进油管,2、细油滤,3、单向进油阀,4、驱动线圈,5、柱塞,6、外壳,7、密封定位套,8、回油管,9、接线柱,10、插座,11、冷却回油隔热腔,12、复位弹簧,13、绝缘垫,14、排气孔,15、绝缘支撑套,16、喷嘴进油回止阀,17、进油定压弹簧,18、安装版,19、离心喷嘴,191、切向槽;192、喷射口;193、圆锥孔;20、锁紧螺母,21、多孔紫铜分级调整垫;211、调整垫孔槽;212、用于嵌入弹簧套管一端的凹槽;22、阀体;221、前空腔;222、中空腔;223、后空腔;23、离心喷嘴组件;24、回油口;25、喷嘴进油回止阀的阀座;26、弹簧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明喜;哈尔滨安龙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李明喜;哈尔滨安龙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66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