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瞬态侦测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5128.4 | 申请日: | 2008-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6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柯明道;颜承正;廖期圣;陈东旸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红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瞬态 侦测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瞬态侦测电路(transient detection circuit),特别是有关于 一种用以侦测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的瞬态侦测电路。
背景技术
对于集成电路而言,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事件为可靠 度上相当重要的课题之一。为了符合元件层级(component-level)的ESD规范, 可将ESD保护电路加在CMOS IC的输入/输出单元(I/O cell)以及电源线(VDD 及VSS)之中。除此之外,针对CMOS IC产品,在元件层级ESD应力中,系 统层级(system level)的ESD可靠度逐渐受到重视。根据电磁兼容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规范,对于系统层级的ESD可靠度测试 需更将严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瞬态侦测电路,用以侦测静电放 电事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瞬态侦测电路,耦接于一第一电源线 以及一第二电源线之间。该瞬态侦测电路包括,一第一控制单元、一设定单元、 一稳压单元以及一重置单元。第一控制单元产生一第一控制信号。当一静电放 电事件发生时,该第一控制信号为一第一位准。当该静电放电事件未发生时, 该第一控制信号为一第二位准。设定单元用以设定一第一节点。当该第一控制 信号为该第一位准,该第一节点被设定成该第二位准。稳压单元用以维持该第 一节点的位准。当该第一控制信号为该第二位准时,该第一节点被维持在该第 二位准。重置单元用以使该第一节点为该第一位准。
利用本发明的瞬态侦测电路,使用者可根据节点的位准,得知是否发生静 电放电事件,从而更加严格地测试静电放电的可靠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 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瞬态侦测电路的一可能实施例;
图2~6为本发明的瞬态侦测电路的其它可能实施例。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400:瞬态侦测电路;
101、102:电源线;
110、150、410、450:控制单元;
120、320、420、620:设定单元;
130、330、430、630:稳压单元;
111、412:电阻器;
112、411:电容器;
113、160、413、460:节点;
121、331、341、431、441、622:P型晶体管;
131、141、322、421、631、641:N型晶体管;
140、340、440、640:重置单元;
151、321、451、621:反相器;
170、470:缓冲模块;
171、172、251、252、471、472、551、552:缓冲器;
250、550:控制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瞬态侦测电路的一可能实施例。如图所示,瞬态侦测电路 100耦接于电源线101以及102之间,用以侦测ESD事件。瞬态侦测电路100 包括控制单元110、设定单元120、稳压单元130。控制单元110产生控制信 号SC1。当ESD事件发生时,控制信号SC1为一第一位准(level)。当ESD事件 未发生时,控制信号SC1为一第二位准。第一位准相对于第二位准。举例而言, 当第一位准为高位准时,则第二位准为低位准。当第一位准为低位准时,则第 二位准为高位准。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10包括电阻器111以及电容器112。电容器112 与电阻器111均耦接节点113,并与电阻器111串联于电源线101及102之间。 电阻器111的阻抗及电容器112的容值可定义一延迟系数。该延迟系数大于 ESD脉冲时间并且小于电源线101上电源信号的初始上升时间。因此,控制 信号SC1的变化会比ESD脉冲缓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51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