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4865.2 | 申请日: | 200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1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金南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万都 |
主分类号: | F16F9/19 | 分类号: | F16F9/19;F16F9/3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琼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震器,用于缓冲根据路况传递给车辆的振动,更特别的,涉及一种减震器,能够根据活塞杆的移动改变缓冲力。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设置有悬挂系统,在驾驶过程中,通过缓冲从道路传递到车桥(axle)的冲击或振动来增强驾驶舒适感。构成悬挂系统的其中一个部件是减震器。减震器设置在车桥和车身之间。减震器包括缸和在缸内往复运动的活塞杆。缸填充有工作流体,例如气体或者油,从而工作流体被活塞阀移动从而产生缓冲力,所述活塞阀固定到活塞杆的一端。
普通的减震器具有这样的限制,即相对于路况或者车辆的行驶姿态的变化具有恒定的缓冲力特性。因此,低的缓冲力特性可以提高驾驶舒适感,但是不能确保车辆稳定性。相反,高的缓冲力特性可以保持车辆的稳定的姿态,但是导致驾驶舒适感下降。这样,普通的减震器不能响应于路况或者车辆姿态的变化而控制缓冲力特性。
因此,为了解决这种普通减震器的问题,已经开发出一种减震器,能够根据活塞杆的移动而提供可变的缓冲力特性。
图1是普通的减震器的部分剖视图。
参考图1,减震器10包括连接到车身的活塞杆14、以及缸12,缸12固定到与车轮相连的车桥。活塞杆14在缸12内往复运动。
活塞杆14包括活塞阀16,活塞阀16设置在活塞杆14的下端处,从而将缸12的内部分成拉伸(tensile)腔RC和压缩腔CC。活塞阀16形成有拉伸孔16a和压缩孔16b,拉伸腔RC和压缩腔CC通过所述孔彼此连通。减震器10还包括阀形18a和18b,设置在拉伸孔16a和压缩孔16b的上侧和下侧上,从而根据工作流体的运动弹性变形并产生缓冲力。
活塞杆14具有形成在其中的中空腔20。中空腔20设置有浮动活塞22,活塞22可以上下移动,并将中空腔20分为上部腔20a和下部腔20b。中空腔20具有由通孔24限定的第一孔和由轴孔26限定的第二孔,上部腔20a的上部与拉伸腔RC通过通孔24连通,并且下部腔20b的下部通过轴孔26与压缩腔CC连通。
当活塞杆14被略微移动时,浮动活塞22被提升或者降低,并且工作流体通过通孔24或轴孔26流入或流出第一或第二孔。结果,减震器10的缓冲力被降低。
普通的减震器10可以仅以小的移动和低的速度降低缓冲力。然而,中空腔20具有受限的尺寸,从而,浮动活塞22的运动范围受限,从而在降低缓冲力方面提供了较低的效果。另外,当增加中空腔20的尺寸以改善缓冲力降低的作用时,存在活塞杆14制造成本增加和耐用性下降等问题。另外,浮动活塞在中空腔内上下运动时,普通的减震器在浮动活塞的外表面和中空腔的内表面之间经历摩擦,从而在浮动活塞和中空腔之间造成无效的初始运动和粘滑(stick slip)现象,从而,降低驾驶舒适感。另外,当浮动活塞接触上部腔或者下部腔的上端或下端时,普通减震器产生噪音,因此降低了质量满意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解决上述普通技术中的问题,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减震器,其包括浮动活塞,该活塞设置在活塞杆的中空腔内,以降低缓冲力,并且可以在活塞杆反复(repetitiously)运动的段中显著降低缓冲力。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减震器,其可以根据活塞杆的移动逐渐降低缓冲力。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可防止粘滑现象的减震器。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减震器实现,其包括:缸和活塞阀,活塞阀连接到缸内的活塞杆,以将所述缸分成第一腔和第二腔。减震器还包括:形成在活塞杆内的中空腔;第一和第二孔,形成在中空腔的上端和下端中,并分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腔;浮动活塞,设置在中空腔内,以上下移动,并将中空腔分成上部和下部腔;和移动机构,形成在中空腔中,以将工作流体移动到浮动活塞上方或者下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设置在中空腔内的移动机构可以是旁路通道,该通道纵向形成在中空腔中,以允许上部腔和下部腔通过旁路通道彼此连通。减震器还可包括设置到上部腔和下部腔的上部弹簧和下部弹簧,以分别弹性地支撑浮动活塞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部弹簧和下部弹簧可以是螺旋弹簧。上部和下部弹簧可以是锥形螺旋弹簧,均朝着浮动活塞具有逐渐减小的半径。浮动活塞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可以形成有安装突起,上部和下部弹簧分别配合到所述突起中。旁路通道可以是槽,形成为在中空腔中具有预定的长度。旁路通道可以是内部通道,形成为在活塞杆中具有预定的长度,从而连接中空腔内的上部腔和下部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万都,未经株式会社万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48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