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自动排列插入元件的布局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83992.0 | 申请日: | 200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1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杨淑婷;阮于绫;林明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亮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排列 插入 元件 布局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布局领域的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可自动排列插入元件的布局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布局工程师(layout engineer)在进行电路布局的时候,大多会将相似的表面粘着元件(surface mount device,SMD)依照元件的连接关系来排列整齐,例如是电阻、电容等这类大量使用的元件,这样便有利于产线上的插件机器对电路板进行表面插件(surface-mount),进而增加产线的效率。图1即为多个电阻的布局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电路布局的时候,布局工程师就先将电阻R291~R310排列整齐,以便减少电路板于产线上的插件时间。
然而,当电子工程师想要在图1中的电阻R296及R297之间插入一个元件时,这样的改变便会牵涉到电阻的排列顺序的变更,故布局工程师就需要在电阻R296及R297之间先挪出一个空间,以便摆放此元件,并在摆放完这个元件之后,重新将这排电阻及插入的元件排列整齐。由于布局工程师在执行上述的布局变更时,是完全以人工的方式来执行这样的变更操作,故变更作业需要花费许多时间,且常因为人为操作而发生元件没有对齐的情形。图2即为图1所示布局因插入元件而发生元件没有对齐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电路布局的时候,布局工程师因在电阻R296及R297之间插入电容C273,却又没有仔细将元件排列整齐,导致元件中心点的Y轴座标不一致而发生元件没有对齐的情形。这样一来,插件机器的机械手臂势必得额外浪费时间在Y轴的移动上。
借由上述可知,一但布局变更牵涉到元件的排列顺序时,布局工程师往往就需要耗费许多心力与时间来进行修改,这样不仅降低了布局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难以完全避免因人为操作而产生的误差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动排列插入元件的布局方法,以解决习用的布局方式因布局变更而降低布局工程师的工作效率的问题,同时避免因人为操作来执行布局变更而产生的误差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自动排列插入元件的布局方法。在此方法中,首先是取得一插入点的座标,此插入点表示一选定元件欲插入在一元件群组中的插入位置,其中元件群组中的元件为垂直排列或水平排列。接着,依据插入点的座标而从元件群组中获取插入点的二个相邻元件,并使选定元件的摆放角度与上述二个相邻元件的摆放角度一致。然后,依据选定元件的大小以及选定元件与上述二个相邻元件的摆放方式来计算预定移动距离。再来,依据元件群组中的元件的排列方式来将元件群组中的元件挪动预定移动距离,以在插入点所指之处挪出足够的空间来摆放选定元件。然后,将选定元件移动至元件群组中的元件所挪出来的空间,并将选定元件的中心点对准上述空间的中心点。
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布局方法,前述使选定元件的摆放角度与上述二个相邻元件的摆放角度一致的步骤又包括下列子步骤,首先是取得选定元件的摆放角度,并依据插入点的座标而从元件群组中获取插入点的二个相邻元件,以对应取得上述二个相邻元件的摆放角度。接着,判断选定元件的摆放角度与上述二个相邻元件的摆放角度是否一致。然后,依据摆放角度是否一致的判断结果来决定是否旋转选定元件的摆放角度。
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布局方法,前述计算预定移动距离的步骤又包括下列子步骤,首先是取得选定元件的外框座标,并据以计算选定元件的长度与宽度。接着,判断选定元件在依照插入点摆放后,选定元件与上述二个相邻元件是否以长边相邻。然后,依据是否以长边相邻的判断结果而决定是以选定元件的宽度的二分之一或是以选定元件的长度的二分之一来作为预定移动距离。
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布局方法,前述在插入点所指之处挪出足够的空间来摆放选定元件的步骤又包括下列子步骤,首先是判断元件群组中的元件是否为水平排列。接着,依据是否为水平排列的判断结果而决定是以水平挪移的方式将元件群组中,插入点左侧的所有元件左移预定移动距离,并将插入点右侧的所有元件右移预定移动距离,或是以垂直挪移的方式将元件群组中,插入点上侧的所有元件上移预定移动距离,并将插入点下侧的所有元件下移预定移动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39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安装门板用的固定垫
- 下一篇:一种胡萝卜纤维饼干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