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海底半悬吊式浮筏网笼养殖海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1522.0 | 申请日: | 200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4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敖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敖志辉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21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底 悬吊 式浮筏网 笼养 海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海水浮筏网笼养殖,是利用现有的养殖贝类的浮筏、网笼等养殖器具, 通过较小的调整改动养殖海参。
技术背景
我国海域辽阔,海水养殖发展迅猛,养殖产量居世界之首,其中贝类养殖占总产量的75% 以上。长期大规模高密度的贝类养殖,已在辽宁等部分养殖海域造成海水营养物质下降、水 流不畅、病虫害频发,贝类品质低下和大面积的突发性死亡,使海水贝类养殖成本提高,风 险增大。以我国最大的贝类养殖基地辽宁省长海县为例,2008年1-6月海水增养殖产量同比 下降了33.8%。
发明内容
如何规避贝类养殖风险,因地制宜的调整养殖品种,科学合理的利用海洋资源变劣势为 优势是海水养殖业面临的新课题之一。本发明提供一种半海底半悬吊式浮筏网笼养殖海参的 方法,是利用养殖贝类的浮筏、网笼等养殖器具,通过较小的调整改动,在有条件的海域采 用半海底半悬吊式网笼养殖海参。这种养殖方法,符合海参的生长习性,而且在原有养殖贝 类的海域海底沉积着大量的贝壳等有机物和细菌都是海参的主要饵料。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调整浮筏的筏身及浮力绳和吊绳长度,使其 能在低潮时,浮力绳加吊绳的长度大于海面到海底的距离,保证网笼能完全沉入海底,在满 潮时,网笼能完全脱离海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合理利用资源,改良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水养殖生态平衡,降 低养殖成本和风险,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在不同潮位时,网笼所处的位置状态示意图,(1)是浮力球、(2)是浮力绳、(3) 是筏身、(4)是吊绳、(5)是网笼、(6)是沙袋、(7)是木杆(竹竿)。A、B、C分别表示满 潮、半潮、低潮时海面的位置,D表示海底的位置。
图1-1表示低潮时,网笼完全沉入海底的状态。
图1-2表示半潮时,网笼半沉入海底的状态。
图1-3表示满潮时,网笼完全脱离海底的状态。
图2是图1-3的左视图。
图3是改造后的网笼隔板,是在原来的网笼隔板上加工出两个大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按上述图1调整浮筏的筏身及浮力绳和吊绳长度,使其能在低潮时,浮力绳加吊绳的长 度大于海面到海底的距离,保证网笼能完全沉入海底,在满潮时,网笼能完全脱离海底(如 图1-3)。
浮力绳与吊绳的具体长度与海底的质地有关,泥沙底浮力绳与吊绳短些,防止网笼被泥 沙陷住。反之,沙泥底网笼不易被陷,可适当增加浮力绳与吊绳的长度,让网笼在海底停留 时间长些。
将网笼拉直,再将两个木杆(竹竿)用线绳与网笼固定在一起,使网笼保持撑起状态。
将原来贝类养殖的网笼隔板按海参养成直径大小的1.5~2倍打两个圆孔,也可另行订购 满足上述条件的网笼。两个圆孔是为使海参能在网笼中上下自由通行,给海参摄食等提供更 多方便。
将网笼底部挂沙袋(6),防止在潮流冲击下网笼过分漂移。
根据养殖海参的个体大小调整网笼隔板之间的距离,选择网眼适宜的网片。
根据海区自然环境确定养殖密度,对海底有丰富饵料资源的养殖密度大些,反之则小些。 一般经过长期贝类养殖的海区,海底饵料资源都比较丰富,每个台筏挂60-80个网笼。
选择不投饵为条件的、海上中间育成的、体长3cm左右的幼参,每笼40-60头(15层隔 板)进行无投饵养殖,在养殖过程中适时调整浮力绳,可促进海参快速生长。以虾夷贝养殖 海区为例,一般水深都在10米以上,不同季节海面与海底有一定温差,夏天高温期尽可能让 网笼在海底多停留,春天和初夏海洋生物活跃、水温适宜,可将网笼提高一些,有意的让贻 贝等各种海洋生物附着在网笼上,给海参补充更多天然的有机营养物质。
如果选择秋末下苗,可在夏季将木杆撑起的开口网笼空挂在浮筏上,让网笼内外挂满附 着物,给海参储备一定的天然有机饵料,但往网笼内装苗时,要将网笼内的鱼、蟹、海星等 敌害物清除,装入海参苗后将网笼用线绳缝合。这种网笼养殖海参方法还可以有效的防止鱼、 蟹和海星等海参敌害的入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敖志辉,未经敖志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15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 下一篇:气化工艺流的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