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9-蒽酮螺环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0617.0 | 申请日: | 2008-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5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顾谦群;杜林;朱天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11/96 | 分类号: | C07D311/96;A61K31/366;A61P35/00;C12P17/06;C12R1/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3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蒽酮螺环 内酯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灰绿曲霉HB1-19(Aspergillus glaucus HB1-19)(保藏编号是:CCTCC M 206022)生产9-蒽酮螺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该类化合物在制备细胞增殖抑 制剂或抗肿瘤剂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本发明人曾经从灰绿曲霉HB1-19(Aspergillus glaucus HB1-19)(保藏编号是:CCTCC M 206022)液体发酵产物中发现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9-蒽酮内酯类化合物灰绿霉素A,在进 一步对灰绿曲霉HB1-19(Aspergillus glaucus HB1-19)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获得具 有新颖螺环结构的9-蒽酮螺环内酯类化合物。研究发现所示9-蒽酮螺环内酯类化合物具有 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目前尚未见对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报道,因此 市场上也尚未见有与此有关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独特的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化 合物。其结构式
式I
其结构特征是:含螺环和不饱和内酯环的9-蒽酮螺环内酯,其中R-R5为氢、氨基、 羟基、烷氧基、酰氧基或酰氨基。
本发明优选的式I化合物其中R-R4为羟基、R5为氢。
本发明的式I化合物可通过微生物发酵培养来获取含有9-蒽酮螺环内酯类化合物的发 酵物,然后从发酵物中采用硅胶柱层析、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
本发明的下述实施例中列举了利用灰绿曲霉HB1-19(Aspergillus glaucus HB1-19)(保藏 编号是:CCTCC M 206022)制备本发明式I化合物的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在如下的实施例中所指的化合物I的化学结构:
化合物I
实施例1 化合物I的发酵生产及分离精制
1 发酵生产
生产菌的发酵培养:按培养微生物的常规方法,取灰绿曲霉HB1-19(Aspergillus glaucus HB1-19)(保藏编号是:CCTCC M 206022)适量,接种到固体斜面培养基[将普通的 PDA培养基中的淡水换成人工海水,将土豆汁换成50g/L甘薯粉,其他成份不变]上,在 28摄氏度培养箱中培养4天。
用无菌水从灰绿曲霉孢子斜面上洗下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后, 每50ml种子培养基[人工海水、麦芽糖2%、甘露醇2%、葡萄糖1%、味精1%、酵母膏 0.6%、MgSO4 0.03%、KH2PO4 0.05%]接种孢子数为10×107个,28℃,175rpm,摇床培 养约40h,作为发酵种子。将发酵种子按14%~16%接种量接入装有50ml培养基[人工海 水、可溶性淀粉4%、蔗糖4%、麦芽糖3%、蛋白胨0.2%、酵母膏0.1%、黄豆粉0.05%、 味精0.2%、MgSO4 0.03%、KH2PO4 0.05%。可溶性淀粉先用沸水糊化后再加入培养基中] 的250ml发酵摇瓶中,28℃,175rpm,摇床培养7d左右,获得菌丝体和发酵液。
2 浸膏的获得
用棉布将菌丝体和发酵液分离。将菌丝体用丙酮浸提三次,减压浓缩至不含丙酮,所 得水层用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合并乙酸乙酯萃取液减压浓缩,得粗浸膏。发酵液减 压浓缩为四分之一体积后,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合并菌丝体和发酵液的浸膏,共41.0克。
3 化合物的分离精制
浸膏(41.0克)用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溶解后,加300克200-300目硅胶(青岛海洋化 工集团公司产品)拌样,减压除去溶剂后,用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石油醚-氯仿,氯仿- 甲醇为溶剂进行梯度洗脱,分为7个流份。Fr-6(12.0g,氯仿-甲醇10:1洗脱物),先后以 氯仿-甲醇(1:1)为溶剂进行LH20柱层析,再经加压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丙酮(5:5)为 溶剂,最后经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甲醇:3‰TFA水溶液=70:30)得化合物I(200m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06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