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量测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78246.2 | 申请日: | 2008-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10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斋藤直生;森野毅;冈本裕树;半泽惠二;鬼川博;保川彰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G01F1/69 | 分类号: | G01F1/69;F02D41/1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量 测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量计,尤其涉及一种构成汽车发动机的吸气系统,检测其吸气量,从而更加适于控制的流量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测量空气流量的流量测定装置,公知的是加热控制发热电阻体从而通过发热电阻体的放热量来测量流量的装置,以及加热控制发热电阻体从而通过配置在发热电阻体附近的感温电阻体的温度变化来测量流量的装置。流量测定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吸气管的一部分上,起到测定吸入空气流量的作用。一般在吸气管内设有空气过滤器,流入吸气管内的空气中所包含的灰尘被该空气过滤器除去。但是,由于灰尘的大小也存在通过空气过滤器的灰尘,或者由于空气过滤器更换后的安装不当而使灰尘进入吸气管内的情况。如果油门的踏入量增加,则存在着进入吸气管内的灰尘与流体一起被加速到数十m/s,并到达流量测定装置的副通路内的情况。在配置于副通路内的流量测量元件上存在非常薄的部分,所以考虑到由于灰尘的碰撞而造成破坏的可能性。另外,如果进入吸气管内的灰尘附着在流量测定装置的流量测量元件上,则需要考虑流量测量元件的放热特性变化从而引起输出特性变化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保护流量测量元件不受进入吸气管内的灰尘的影响,防止因污损而引起的经时劣化的结构,公知有一种以使流量检测部处于下面侧的方式而相对于流体的流动方向设置20~60度的角度来配置感热电阻体的感热式流量测定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公知有一种以使传感部分的相反部分朝向上游的方式而相对于流路的轴向倾斜角度α来安装流量测量元件的流量测定装置(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6-0209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62144号公报
在现有技术中,虽然有保护流量测量元件不受灰尘影响的效果,但由于将流量测量元件的配置面相对于流向隐藏的方式构成,所以关于本来应该测量的流量,存在着因为流体的剥离涡旋等而难以实现稳定测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灰尘性优良、难以产生特性误差且可靠性高的流量测定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流量测定装置,其具有副通路和配置在所述副通路内的平板状部件,所述副通路配置在流体流动的主通路内,所述平板状部件在一面侧设有用于测定流量的发热电阻体的图案,所述平板状部件上设有所述发热电阻体的图案的面沿着所述副通路内的流体流配置,在所述平板状部件的所述面和所述副通路的通路形成面之间构成流体流动的发热电阻体图案侧流体通路部,在所述平板状部件的所述面的相反侧的面和所述副通路的通路形成面之间构成背面侧流体通路部,其中,在所述平板状部件的上游侧端部设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以从所述发热电阻体图案侧流体通路部侧指向所述背面侧流体通路部侧的方式倾斜,所述倾斜面由比所述平板状部件软质且反弹系数低的部件形成。
本发明如下构成。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灰尘在平板状部件的上游侧端部被撞回之后,随着流体的流动而流向平板状部件上设有发热电阻体图案的面侧,也能够防止由发热电阻体图案之外部件构成的流体测量元件的破损或污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量测定装置的纵剖面图和A-A截面放大图;
图2是为了确认未实施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的灰尘的轨迹形态而实施的CAE解析的粒子分布图;
图3是为了确认实施了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的灰尘的轨迹形态而实施的CAE解析的粒子分布图;
图4是表示改变了图1所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突起结构的情况下的流量测定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5是表示改变了图1和图4所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突起结构的情况下的流量测定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突起结构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改变了图1、图4和图5所示的突起结构的情况下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流量测定装置的电子燃料喷射方式的内燃机的具体结构例的附图。
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82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