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类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78108.4 | 申请日: | 2008-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2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 发明(设计)人: | 县正树;吉田裕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2D15/00 | 分类号: | B22D15/00;B22D17/12;B22D27/11;C25D3/56;C25D5/3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类部件的制造技术。
背景技术
自动二轮车的方向盘保持器、乘用车的车门把手、徽章上使用铝类部件。这种情况下,铝类部件作为暴露于众的外观部件,要求美观性。
提高铝类部件的外观性的技术有各种提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0/043153号小册子(第22页)
专利文献2:特开2004-17738公报(权利要求1)
专利文献1的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中,“一种轻金属铸造物的表面处理方法,具有如下工序:从注射柱塞向注入模具中的轻金属材料的熔液施加大约超过50MPa的铸造压,成形将铸肌面的产生针孔抑制到规定条件的铸造物的铸造工序;对所述铸肌面进行研磨处理的研磨面的表面粗糙度形成为规定值以下的研磨工序;在所述研磨后的研磨面上形成第一树脂涂装层的涂装工序;在所述第一树脂涂装层的表面上通过干式镀敷形成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的层的镀敷工序”。
即,通过高压铸造法充分降低针孔的大小和数量。接着,通过滚筒实施研磨,减小表面粗糙度。接着,涂敷树脂。接着,实施镀敷处理。其结果是,提供具有光亮性丰富的外观面的轻金属制造产品。
但是,由于涂敷树脂的涂装工序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增加了工序数量,产品成本有增加的倾向。
专利文献2中,如权利要求1明示的“表面进行了光亮化处理的自动车用轻合金制轮体,其具有:表面形成微量的凹凸的自动车用轻合金制轮体;形成在所述轻合金制轮体的表面上的树脂涂膜;具有形成在所述树脂涂膜上的铬镀外观的钛合金的薄膜;作为保护层形成在所述钛合金的薄膜上的透明树脂保护膜……”那样,是以在轻合金制轮体的表面上形成树脂涂膜为前提的技术。由于涂敷树脂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增加了工序数量,产品成本有增加的倾向。
即,若省去树脂涂敷,则能够削减工序数量,降低产品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在铝类部件上涂敷作为基底的树脂而能够提高外观性的技术。
第一发明中,一种铝类部件,其作为配置在车辆的外表面等的外观部件,其特征在于,
该铝类部件由通过熔液锻造法制造的熔液锻造品和被覆在该熔液锻造品上的镍铬镀层构成。
第二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镍铬镀层由被覆在所述熔液锻造品上且厚度是5~10μm的半光泽镍镀层、被覆在该半光泽镍镀层上且厚度是5~10μm的光泽镍镀层和被覆在该光泽镍镀层上且厚度是0.5~3μm的铬镀层构成。
第三发明中,一种铝类部件的制造方法,该铝类部件作为配置在车辆的外表面等的外观部件,所述铝类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准备工序,准备冲压装置,该冲压装置由上下开口的冲模、闭塞该冲模的下开口的下冲头、相对于该下冲头配置且进入所述冲模的上开口的上冲头、使该上冲头升降的第一工作缸单元、分割所述上冲头的一部分而构成的局部冲头、使该局部冲头升降的第二工作缸单元构成;
熔液注入工序,对嵌合有所述下冲头的冲模供给铝合金的熔液;
第一次加压工序,使所述上冲头和局部冲头一并进入所述冲模的上开口,对所述熔液加压;
第二次加压工序,增加所述第一工作缸单元的按压力而使上冲头进一步进入,对所述熔液进一步加压;
成形工序,使从所述冲模取出的熔液锻造品成形;
镀敷工序,在该熔液锻造品上被覆镍镀层和铬镀层。
第四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成形工序和镀敷工序之间加入研磨工序,该研磨工序中,研磨熔液锻造品的表面,使熔液锻造品的平均粗糙度不超过6μm。
第一发明中,不采用铸造品,而采用熔液锻造品。若是熔液锻造品,则表面平滑,基底树脂层能够省略,能够直接被覆镀层。
因此,根据第一发明,不在铝类部件上涂敷作为基底的树脂,能够提高外观性,实现工时的降低。
在第二发明中,按照顺序在熔液锻造品上被覆5~10μm的半光泽镍镀层、5~10μm的光泽镍镀层和0.5~3μm的铬镀层。
以5μm以上的半光泽镍镀层和5μm以上的光泽镍镀层为基底镀敷,从而能够维持充分的耐蚀性。使最大厚度分别停留在10μm,从而能够抑制镍的消耗。
合计10μm的镍镀层处于基底,表层的铬镀层能够充分薄化,即使0.5μm的厚度也能够产生金属光泽色,保持外观性。通过使最大厚度停留在3μm,从而能够抑制铬的消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81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不锈钢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珠装饰物制作辅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