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及其灯座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77804.3 | 申请日: | 2008-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8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霖;傅世泽;田謦辅;魏肇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21/00 | 分类号: | F21V21/00;F21V17/1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培坤;张向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及其 灯座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其灯座结构,特别涉及显示面板应用的背光模块及其灯座结构。
背景技术
背光模块(Back light unit)为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块的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液晶显示器现已广泛应用于监视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及投影机等具成长潜力的电子产品,因此带动背光模块及其相关零组件的需求持续成长。
传统背光模块中的灯管利用灯座结构固定于背板(Back bezel)上。灯座结构与背板结合之处形成相应卡勾,以将灯座结构卡持于背板上。
然而,传统上将灯座结构卡持于背板的卡勾设计仅适合应用于单一厚度的背板。盖背板的厚度常因显示面板的尺寸大小或应用的不同而异,使得制造者必须根据不同厚度的背板制造出多种灯座结构,除增加开模成本外,其生产及物料控管较为复杂,相对必须支出较高的生产成本。
再者,因面板组装线的标准流程(Standard of Process;SOP)各异,产线组装及拆装的方式不同。甚至某些不同设计的灯座需要特殊治具方能拆装,因而降低产能,且重工性复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其灯座结构,其提供可卡持于不同厚度背板的单一灯座结构,适用于不同尺寸的背光模块,不仅简化物料控管,且可大幅降低因制作多种灯座结构所产生的开模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灯座结构包含一灯座体、一凸缘、一第一侧表面和与该第一侧表面相对的一第二侧表面、及多个支撑件。该凸缘连接该 灯座体,且从该灯座体沿水平方向凸出。所述多个支撑件连接该灯座体。其中所述多个支撑件设置在该第一侧表面以及该第二侧表面,并且所述多个支撑件与该凸缘间形成包含至少两个沟宽的卡沟,以将该灯座体卡持于一背板。
一第一实施例中,该支撑件的顶部为一包含多个阶梯的阶梯状结构,而所述多个阶梯与该凸缘间形成至少两个沟宽卡沟。
一第二实施例中,该支撑件为一包含多个分支的分支结构,而所述多个分支与该凸缘间形成至少两个沟宽的卡沟。
一第三实施例中,该支撑件分别形成于灯座体的不同对侧面,且不同对侧面的支撑件的顶部与凸缘间形成不同沟宽的卡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一背光模块包含一背板及前述的灯座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一背光模块包含一灯座结构及一背板。该灯座结构包含一灯座体及至少一卡持件,该卡持件自该灯座体延伸而出,且于水平方向形成至少一个卡沟。该背板包含至少一个弯折端,该弯折端卡持于该卡沟中。其中,该卡沟的深度大于等于该弯折端的高度,以将该弯折端卡持其中。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发明利用单一灯座结构,而可应用于不同厚度的背板,大幅增加使用上的弹性。故适用于不同尺寸的背光模块,具有绝佳的共享性,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及产线组装错误的发生率。
附图说明
图1至图4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灯座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灯座结构示意图。
图7至图9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灯座结构示意图。
图10至图11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灯座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灯座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灯座结构 11 灯座体
12 凸缘 13 支撑件
14 阶梯状结构 15~18 阶梯
19 卡沟 20 灯座结构
21 支撑板 22 支撑肋
23、24 侧表面 40 背光模块
41、42 背板 43 分支结构
44 第一分支 45 第二分支
49 卡沟 63~66 侧表面
70 灯座结构 73 支撑件
74 支撑件 75 卡沟
76 卡沟 80 背板
81 让位孔 90 背光模块
100 背光模块 101 灯座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78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