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77676.2 | 申请日: | 2008-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1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 发明(设计)人: | 金大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部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1/82 | 分类号: | H01L21/82;H01L21/336;H01L27/02;H01L29/7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丙林;张 英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中请基于35U.S.C119要求第10-2007-0136172号(于2007 年12月24日递交)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 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 种能够提高器件可靠性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实施例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该半导体器件及其 制造方法可以使器件的可靠性最大化。可以期望使晶体管的尺寸最 小化而允许使特定区域上的晶体管数目最大化。然而,当使晶体管 的尺寸最小化时,对减小源极/漏极的结深存在限制。
当制造半导体器件时,随着沟道从相对长的沟道变为0.5μm或 更小的短沟道,源极/漏极的耗尽区(depletion region)可能渗入沟 道。这可能使有效沟道长度和阈值电压最小化,从而导致短沟道效 应。这种短沟道效应可能导致MOS晶体管中栅极控制功能的丧失。
可以期望使栅极绝缘膜的厚度最小化,或使在源极/漏极之间 (例如,栅电极)的沟道下面的耗尽区宽度最小化,来使该短沟道 效应最小化。还可以期望降低半导体衬底中的杂质浓度,并且也形 成浅结,来使该短沟道效应最小化。
包括具有浅结的MOS晶体管的半导体器件是轻掺杂漏极 (LDD)结构的实例。实例图1A到图1E是示出了制造半导体器件 的方法的横截面图。
如实例图1A中所示,可以在半导体衬底21中限定有源区和器 件隔离区。可以通过LOCOS工艺或浅沟槽隔离(STI)工艺来在半 导体衬底21的器件隔离区中形成器件隔离膜22。在以相对高的温 度来热氧化半导体衬底21之后,在半导体衬底21上和/或上方沉积 栅极绝缘膜23。然后,可以在半导体衬底21上和/或上方沉积多晶 硅层。然后可以通过光刻工艺来选择性地刻蚀该多晶硅层和栅极绝 缘膜23,从而形成栅电极24。
如实例图1B中所示,可以在包括栅电极24的半导体衬底21 的表面上和/或上方形成氧化膜25。然后,可以使用栅电极24作为 掩膜来将低浓度杂质离子注入至半导体衬底21的表面中。注入杂 质离子可以在栅电极24的相对侧的半导体衬底21的表面中形成轻 掺杂漏极(LDD)区26。在该离子注入工艺中可以使用低剂量注入 工艺。
如实例图1C中所示,在去除氧化膜25之后,可以在包括栅电 极24的半导体衬底21的表面上和/或上方形成第一绝缘膜27。然 后,可以在半导体衬底21上和/或上方形成具有不同的刻蚀选择性 的第二绝缘膜28。在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膜27可以由氧化硅膜形 成,而第二绝缘膜28可以由氮化硅膜形成。当去除氧化膜25时, 可能会影响栅极绝缘膜23的质量,并使器件隔离膜22的边沟 (divot)深度最大化。依次地,这可能影响该器件的性能。
如实例图1D中所示,然后,可以在第一绝缘膜27的整个表面 和第二绝缘膜28的整个表面上实施凹蚀(etch back)工艺。因此, 可以在栅电极24相对的侧表面上形成第一绝缘膜侧壁27a和第二 绝缘膜侧壁28a。
如实例图1E中所示,然后,可以使用栅电极24、第一绝缘膜 侧壁27a和第二绝缘膜侧壁28a作为掩膜来将高浓度杂质离子注入 至半导体衬底21的整个表面中,从而在半导体衬底21的表面中形 成源极/漏极杂质区29。源极/漏极杂质区29可以被形成连接至LDD 区26。在实施例中,可以在该离子注入工艺中使用高剂量注入工艺。 然后,可以通过常规工艺来形成层间绝缘膜和金属线,从而完成逻 辑工艺(logic process)。
然而,在这种半导体制造方法中,可以通过栅电极形成之后的 低剂量注入工艺,和通过隔离体(spacer)形成之后的高剂量注入 工艺来形成LDD区。这可能导致该LDD区在如实例图1E中所示 的区域OL中与栅极绝缘膜的下部重叠。因此,重叠的LDD区和 栅极绝缘膜可能使栅致漏极泄漏(gate-induced drain leakage) (GIDL)特性恶化,并产生可能使器件性能最小化的寄生电阻。
此外,当使用隔离体来在栅极和有源区之间产生隔离结构时, 可能对相邻栅电极之间的介电层实施间隙填充工艺存在局限性。因 此,如实例图2中所示,由于相对小的工艺变化,可能会出现诸如 气孔的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部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部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76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