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除黄杏果胚中二氧化硫残留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76649.3 | 申请日: | 2008-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6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 发明(设计)人: | 许思昭;马乃良;郭大捷;许洁玲;郑洁虹;王燕儿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思昭 | 
| 主分类号: | A23L1/015 | 分类号: | A23L1/0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魏忠晖 | 
| 地址: | 015638广东省潮安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除 黄杏果胚中 二氧化硫 残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是一种消除蜜饯主要原料黄杏果胚中二氧化硫残留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蜜饯凉果加工技术中对黄杏果胚的除硫方式是采用反复多次漂洗,但除硫效果极差,基本上不能有效地去除硫。现阶段蜜饯凉果生产企业在黄杏果胚的去硫工艺中,较为常见使用的是加入“去硫剂",其原理是果胚在煮制时加入一定比例的“去硫剂",通过酶类的作用机理,来降低二氧化硫的残留量,但其使用缺点是,对二氧化硫残留较大的黄杏果胚去硫后仍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如果通过延长煮制时间、增加“去硫剂”用量使去硫达到充分效果,但果胚外观则严重受损,如破皮、变烂、色泽变黑等问题。
黄杏果胚二氧化硫残留量都比其它种类果胚偏高,残留量基本在1.0-1.5g/kg范围内,这也是造成以黄杏果胚为原料的蜜饯凉果二氧化硫残留量经常超标的主要原因。黄杏种类及产地较多,二氧化硫残留量也不尽相同,如黄杏果胚中的小白杏,相比其它品种含硫情况更为严重。因而急需一种方法来消除果胚中残留的二氧化硫,来保证食品的安全,有利于消费者的健康。
发明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除黄杏果胚中二氧化硫残留的方法。该方法能充分去除二氧化硫,使蜜饯(凉果)成品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消除黄杏果胚中二氧化硫残留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将黄杏果胚进行清洗,去除果胚中杂质,晾干;
B.将果胚放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加热饱和食用石灰水溶液,温度为80~100℃,煮烫45~60分钟后取出用清水对果胚漂洗、晾干。
所述的饱和食用石灰水溶液采用以下方法配制:在沸水中加入食用级熟石灰粉,搅拌溶解,直到溶液底部出现石灰沉淀时,停止搅拌,经静置后,取上层相对较澄清溶液。
当处理黄杏果胚中的小白杏(该品种的含二氧化硫较高,也比较难处理)时,所述的步骤B中温度为80~85℃,煮烫一小时。
当处理黄杏果胚时,所述的步骤B中温度为90~100℃,煮烫45分钟。
本发明的反应原理是:
①Ca(OH)2+SO2=CaSO3+H2O,
②2CaSO3+O2=2CaSO4,
最后反应生成的产品CaSO4俗称石膏,微溶于水,大部分形成沉淀,从而达到除硫目的,工业上称上述两个反应过程为“钙剂固硫”。
国家标准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果脯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35g/kg,本发明的处理方法能够达到该标准的规定。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采用“钙剂固硫”的方法对黄杏去硫效果显著,特别对二氧化硫残留量较高的果胚能够充分去除二氧化硫,使蜜饯(凉果)成品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2)果胚除硫后,仍保持较好的外观色泽,并且使用安全、成本偏低、操作简便,能够为生产企业节约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对黄杏果胚的除二氧化硫工艺
对黄杏果胚进行清洗,去除果胚中杂质,然后配制饱和食用石灰水,在沸水中加入食用级熟石灰粉,搅拌溶解,直到溶液底部出现石灰沉淀时,停止搅拌,静置后,取上层相对较澄清溶液(pH值:13),果胚去除杂质后在筛子滴干,果胚整筐放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加热石灰水溶液,温度约为:90~100℃,煮烫约45分钟后取出用清水对果胚漂洗一遍、晾干。
黄杏果胚二氧化硫残留量都比其它种类果胚偏高,残留量基本在1.0-1.5g/kg范围内,国家标准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果脯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35g/kg。而经本实施例1的处理工艺,对多个批次的黄杏果胚进行处理,二氧化硫残留量在0.20~0.25g/kg,远低于标准的规定值。
实施例2对小白杏的除二氧化硫工艺
黄杏果胚中的小白杏,相比其它品种含硫情况更为严重,可以在煮浸阶段适当降低温度,控制在80~85℃范围内并相对稳定,并延长煮浸时间,达到一小时,使果胚外皮不受破损。
其它工艺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思昭,未经许思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66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表面处理剂
 - 下一篇:非对称的三列的滚动轴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