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共享储存设备的计算器系统及其共享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76493.9 | 申请日: | 2008-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1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庄钦平;陈玄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12/56 | 分类号: | H04L12/56;H04L1/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共享 储存 设备 计算器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共享储存设备的计算器系统及其共享方法,特别是一种在 两个控制器共享多个储存设备的计算器系统中,减小两个控制器间的内部网络 压力的共享储存设备的计算器系统及其共享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提高计算器系统的可用性及平行处理能力,通常采用双控制 器共享多个实体储存设备的方式。使用者通过控制器对储存设备进行读取与写 入操作。如图1所示,第一控制器110与第二控制器120通过连接通道130 相连。对于任一实体储存设备而言,在任一时刻只有一个控制器(如第一控制 器110)对其进行读取或写入操作,当使用者通过其它控制器(如第二控制器 120)对该实体储存设备进行读取或写入操作时,数据通过连接信道130在控 制器之间传递,并且读取或写入操作通过与该实体储存设备连接的控制器(如 第一控制器110)来完成。
然而现有技术的这种做法仍然存有诸多缺陷,特别是在使用者集中地通 过未与实体储存设备连接的控制器来访问此实体储存设备时,可能导致此控制 器由于访问压力过大而变得缓慢。
此外,如果系统维护过于依赖控制器之间的内部网络(如,控制器之间通 过传递心跳信号来决定对方的状态),将可能导致出现异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享储存设备的计算器系统及其共享方法,用 于在多控制器共享实体储存设备的情况下减小内部网络上数据传递的压力。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共享储存设备的计算器系统,用于调整一第一控制器和 一第二控制器对多个共享储存设备的直接访问权,该第一控制器通过一连接通 道连接至该第二控制器,该系统包含:
第一储存通量监视模块,位于该第一控制器,用以监视与统计该第一控制 器对连接至该第一控制器的储存设备的直接访问流量与间接访问流量;
第二储存通量监视模块,位于该第二控制器,用以监视与统计该第二控制 器对连接至该第二控制器的储存设备的直接访问流量与间接访问流量;以及
互连通量监视模块,位于该第一控制器或该第二控制器,用以监视该连接 通道的流量,当该连接通道的流量超过一阀值时,查询该第一控制器及该第二 控制器的统计数据,将间接访问流量大于直接访问流量的储存设备的直接访问 权切换至另一控制器。
该连接信道为以太网络或者SAS连接。
该第一控制器及该第二控制器连接至外部网络。
该外部网络为以太网络或者光纤信道。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共享储存设备的共享方法,用于调整一第一控制器和 一第二控制器对多个共享储存设备的直接访问权,该第一控制器通过一连接通 道连接至该第二控制器,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监视与统计该第一控制器对连接至该第一控制器的储存设备的直接访问 流量与间接访问流量;
监视与统计该第二控制器对连接至该第二控制器的储存设备的直接访问 流量与间接访问流量;以及
监视该连接信道的流量,当该连接通道的流量超过一阀值时,查询该第一 控制器及该第二控制器的统计数据,将间接访问流量大于直接访问流量的储存 设备的直接访问权切换至另一控制器。
该连接信道为以太网络或者SAS连接。
该第一控制器及该第二控制器连接至外部网络。
该外部网络为以太网络或者光纤信道。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对内部网络的数据传递流量进行监视, 可以将间接访问流量大于直接访问流量的储存设备的直接访问权切换至另一 控制器,以减小内部网络的数据传递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系统方块图;
图2为本发明的系统方块图;以及
图3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
110 第一控制器 120 第二控制器
130 连接通道 210 第一控制器
211 第一储存通量监视模块 220 第二控制器
221 第二储存通量监视模块 230 连接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64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