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恒界面萃取池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75853.3 | 申请日: | 200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2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王辉;贾永芬;李会蓉;魏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11/04 | 分类号: | B01D1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1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界面 萃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离技术领域,涉及液体溶液萃取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萃取动力学研究的小型恒界面萃取装置。
背景技术
恒界面萃取技术是使分别搅拌的两相在一个恒定的界面上进行传质,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从两相中取样分析被萃取物质浓度,获取动力学数据,是研究液-液两相传质的经典方法,所用的装置为恒界面萃取池,也叫Lewis池。恒界面萃取池中,装设一块带环形孔隙的水平挡板将两相分开,两相的分界面正处在此挡环的环形孔隙中,每一相能通过独自转动的搅拌桨分别进行搅拌。改变水平挡板孔隙的宽度就能改变两相界面面积的大小。乐善堂等人在《稀土》1992年第一期发表的文章《稀土溶剂萃取动力学及研究方法》中,对恒界面萃取池的结构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这些设计中,结构比较复杂,池底与池壁通过紧配合来连接,接合处存在缝隙,不便于洗涤,并且存在死体积。朱屯等人在《化学通报》1988年第二期发表的文章《新型恒定界面池系统及其应用》中,对Lewis槽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在搅拌桨外面均设计了一个多孔的导流筒,两相界面在导流筒之外,搅拌时料液在导流筒内外形成循环。这种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搅拌速率,但内部结构复杂,需要较大体积的料液才能形成循环,并且洗涤所造成的废液量也更大,不适于放射性实验操作。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根据放射性物质萃取动力学研究的需要,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的恒界面萃取池,具体解决目前恒界面萃取池的容积与死体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恒界面萃取池,包括立柱、传动机构、上下定位板、液池、有机相搅拌桨、水相搅拌桨、液池托盘、中央挡板、底板等几部分,其中立柱固定在底板上,传动机构、上下定位板、液池托盘固定在立柱上,液池固定在液池托盘上,有机相搅拌桨、水相搅拌桨置于液池内。传动装置分别驱动有机相搅拌桨、水相搅拌桨旋转。设有液池盖的液池为圆柱形,分为内外两层,内外层之间为恒温水套,液池内两相界面处设计有挡环,挡环由界面挡板和中央挡板构成。关键在于,液池内壁采用整体铣加工而成,底部和界面挡坏处采用倒角或圆弧设计。
(三)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液池内壁整体铣加工成,与界面挡板为一体。无结合缝隙,便于洗涤。另外液池底部和界面挡环处采用倒角或圆弧设计,消除死体积。该装置尤其适于做放射性物质传质动力学实验。
附图说明
图1恒界面萃取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下定位板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3上定位板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4搅拌轴结构示意图;
图5盖板结构示意图。
其中,1、齿轮;2、上定位板;3、电机;4、下定位板;5、立柱;6、液池外壁;7、界面挡板;8、液池内壁;9、液池托盘;10、液池定位块;11、底板;12、恒温水套13、水相搅拌桨;14、中央挡板;15、有机相搅拌桨;16、盖板;17、电机齿轮;18、外轴齿轮;19、传动齿轮;20、内轴齿轮;21、内轴;22、中间轴;23、外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恒界面萃取池,立柱5固定在底板11上,立柱5上分别固定上定位板2、下定位板4。传动机构固定在上定位板2、下定位板4上。
如图2所示,在下定位板4上固定直流电机3。由于要求内轴21和外轴23同步逆向转动,并且能够精确地控制转速,因此本实施例采用三个微型电机3作为驱动,微型电机齿轮17分别同外轴齿轮18、传动齿轮19耦合。如图3所示,在上定位板2上,传动齿轮19同内轴齿轮20耦合。
如图4所示,搅拌轴由三根同心轴经打磨直接配合而成。内轴21为不锈钢棒,中间轴22、外轴23为空心的不锈钢管。内轴21与外轴23下端分别连接端连接水相搅拌桨13、有机相搅拌桨15。外轴23直接由下定位板4上的电机齿轮18驱动,上定位板2上经过传动齿轮19逆向驱动的内轴齿轮20驱动内轴21。内轴21、外轴23的转速相同,并且可以通过调节电机3的输入电压来控制转速。中间轴22下端连接中央挡板14,上端用抱环固定在上定位板2上,不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58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