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轴播煤锅炉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75363.3 | 申请日: | 2008-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7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 发明(设计)人: | 袁吉增;袁朵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吉增 |
| 主分类号: | F23B30/04 | 分类号: | F23B30/04;F23B10/00;F23H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74165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轴播煤 锅炉 | ||
技术领域
工业锅炉
背景技术
一、锅炉燃烧方式
(一)、层状燃烧
将燃料以一定厚度分布在炉排上进行的燃烧,只要空气与煤层混合良好,并有一定的燃烧温度,就能达到理想的燃烧,混合不好或空气不足,就会不完全燃烧,燃烧效率低,冒黑烟。
(二)、悬浮燃烧
将燃料以粉状、雾状或气态随同空气喷入炉膛中进行的燃烧。悬浮燃烧着火迅速,燃烧反应完全、热效率高,适应外界负荷变化的能力强,对燃料适应性强。但固体燃料必须预先粉碎研磨加工。
(三)、沸腾燃烧
将燃料在适当流速空气的作用下,在沸腾床上显流化沸腾状态进行的燃烧。适用于各种煤,特别是劣质煤,如石煤、煤矸石等,但对煤块的颗粒大小有一定的要求。
(四)、气化燃烧
气化燃烧主要是指投入炉膛的煤进行气化直接燃烧。
二、燃烧设备
(一)、固定炉排
1、结构:固定炉排通常由条状炉条组成,少数由板状炉条组成。
2、优缺点
1)、优点:
①、着火条件优越。新煤下部受燃烧层的高温加热,上部受炉膛烟气和砖墙的辐射热加热,温度很快升高,首先蒸发出水分,继之分解出挥发份,并开始着火燃烧。
②、燃烧时间充足。
③、煤种适应性强。因为着火条件优越,燃烧时间又充足,所以煤种受水分和挥发份含量的影响小,一般都可以较快着火燃烧。
2)、缺点:操作运行的劳动强度大,燃烧显周期性的不协调、冒黑烟,降低锅炉热效率。
(二)、双层炉排
1、结构:炉排在炉膛内布置上、下两层。
2、燃烧特点:双层炉排兼有固定炉排手烧炉和简易煤气炉的燃烧特点。新煤从上炉门间断投入上炉排炽热火床上,经预热、干燥、放出挥发分后即着火燃烧,高温烟气及未燃尽的挥发分穿过高温的上煤层向下流动进入燃烧室。
3、优缺点
1)、优点:
①、煤经过双层炉排两次燃烧,固体、气体未完全燃烧损失小。因此,消烟除尘好,提高了锅炉热效率。
②、由于上层炉排采用水冷式,使燃烧层的温度较低。
③、燃烧正常时,烟囱基本不冒黑烟,有利于环境保护。
2)、缺点:
①、着火和燃烧过程缓慢,炉排热负荷较低。
②、着火条件差,煤种适应范围较窄。
4、双层炉排在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下炉排燃烧效果主要取决于上炉排的漏煤情况,因此,要求司炉人员有较高的运行技术。
2)、进入燃烧室的风量,既要分别满足上下炉排煤层燃烧的需要,又要供应由上炉排产生的可燃气体燃烧的需要。因此,应随时按照上炉排的漏煤量及挥发份含量对上下炉排通风进行调整。
(三)、抛煤炉
1、抛煤炉的结构
通常由两种结构,由抛煤机配合手摇翻转炉排或倒转链条炉排。调节抛煤转子的速度,即可调节抛煤量,以适应锅炉负荷变化。
2、抛煤炉的燃烧特点:
抛煤机将煤抛在炉排上燃烧。而煤屑由于风力的作用,在炉膛空间悬浮燃烧。因此,属于层状---悬浮燃烧。
由于煤屑比煤粉粗,与空气的混合差,因着火温度要求高,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时间也长。装有抛煤机的锅炉一般没有前后拱,气流搅动混合不良,烟气流程短,若燃烧调节不当,容易从炉膛带出较多的炭粒和飞灰,即损对流受热面,污染空气,又降低锅炉热效率,浪费燃料。
3、抛煤炉的优缺点
1)、优点:
①、煤种适用范围广。
②、调节灵活,适应负荷变化的能力强。
2)、缺点:
①、对煤的粒度要求高,含水量也要控制。当煤中水分过高时容易成团堵塞;水分过少时又容易自流,无法正常运行。
②、抛煤机制造质量要求高。
(四)、链条炉排
链条炉排外形好像皮带运输机,煤的着火主要依靠炉膛火焰和拱的辐射热,因而上面的先着火,然后逐步向下并且由后向前燃烧。在炉排的前部,是新煤燃烧准备区,主要进行煤的预热和干燥,接着挥发份析出并开始燃烧。在燃烧准备区和燃尽区都不需要很多空气,采用分段送风。炉膛中布置炉拱储蓄热量,提高炉膛温度,加速新煤着火。链条炉的燃烧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属“单面着火”,因而着火条件差,煤种适应性不好。链条炉排结构复杂,制造维修相当麻烦。
(五)、沸腾床
1、沸腾床的结构
沸腾床的结构主要由布风系统、沸腾段和悬浮段等部分组成。
1)、布风系统
布风系统由风室、布风板和风帽三部分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吉增,未经袁吉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53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型马传染性贫血琼扩抗原生产工艺
- 下一篇:便携式硬度计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