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74339.8 | 申请日: | 2008-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8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 发明(设计)人: | 加纳光寿;中西诚;田村宪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26;F16F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江立;常殿国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冲击 吸收 部件 | ||
1.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50),包括管状体部(52),所述管状体部在其侧壁(60a)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在垂直于所述管状体部的轴线的方向上向内凹入并平行于所述管状体部的轴向延伸的凹槽(62),
所述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在车体侧构件(12R)与保险杠构件(10)之间设置成使得所述管状体部的轴向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当接收到压缩载荷时所述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在所述轴向上如手风琴般地压溃以吸收冲击能量,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状体部(52)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侧壁(60a)上设置有在垂直于所述管状体部的轴线的方向上向外突出的突出的肋(70),所述突出的肋(70)具有突出的槽状的横截面形状,从邻近于所述车体侧构件(12R)的一个轴向端部起平行于所述管状体部(52)的轴向延伸,而不达到邻近于所述保险杠构件(10)的另一轴向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突出的肋(70)的突出尺寸从所述管状体部(52)的所述邻近于车体侧构件(12R)的一个轴向端部(52a)朝向所述邻近于保险杠构件(10)的另一轴向端部(52b)连续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突出的肋(70)的突出尺寸在其整个长度上保持不变。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突出的肋(70)在大于所述管状体部(52)的轴向长度的一半的长度上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突出的肋(70)在其纵向末端上设置有突出尺寸朝向所述管状体部(52)的所述邻近于保险杠构件(10)的另一轴向端部(52b)逐渐减小的斜表面(70a)。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管状体部(52)的垂直于所述轴向的截面具有包括一对相互大致平行的长边的拉长形状,构成所述一对长边的一对较宽侧壁部(60a,60b)分别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设置有一个凹槽(62),所述一对较宽侧壁部(60a,60b)位于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一对较宽侧壁部(60a,60b)中的至少一个在与所述凹槽(62)不同的部分处设置有所述突出的肋(7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一对较宽侧壁部(60a,60b)中的至少一个(60a)位于所述车辆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其中,位于车辆外侧的所述较宽侧壁部(60b)也设置有所述凹槽(62)和所述突出的肋(70)。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管状体部(52)的高度在从所述邻近车体侧构件(12R)的一个轴向端部(52a)朝向所述邻近保险杠构件(10)的另一轴向端部(52b)的方向上连续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铁工株式会社,未经丰田铁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433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装有内燃机与电动机的混合动力车
- 下一篇:车辆用外部后视镜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