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控制设备和控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72924.4 | 申请日: | 2008-10-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8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石塚康治;中田谦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 主分类号: | F02D41/40 | 分类号: | F02D41/40;F02D41/04;F02M47/02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松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控制 设备 控制系统 | ||
1.一种内燃机控制设备,用于对从设置在内燃机中的喷射器喷出的燃料的喷射模式和进入空气的状况进行控制,所述进入空气流入所述内燃机的燃烧室中并与所述燃料混合在一起,所述控制设备包括:
汽缸压力获取部分,其用于从对所述燃烧室中的压力进行感测的汽缸压力传感器处获取汽缸压力感测值;
燃料压力获取部分,其用于从燃料压力传感器处获取燃料压力感测值,其中所述燃料压力传感器对伴随所述喷射器的燃料喷射而波动的所述燃料的压力进行感测;
燃烧特性计算部分,其用于基于所述汽缸压力感测值的获取感测值和所述燃料压力感测值的获取感测值两者来计算与汽缸中的燃烧有关的燃烧特性,其中所述燃烧特性是从喷射开始到点火的点火延迟或者燃烧率;以及
控制部分,其用于根据由所述燃烧特性计算部分计算出的所述燃烧特性来控制所述喷射模式和所述进入空气的状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设备,还包括:
点火时刻计算部分,其用于基于所述汽缸压力感测值来计算点火时刻;以及
喷射开始时刻计算部分,其用于基于所述燃料压力感测值来计算所述燃料的喷射开始时刻,其中
所述燃烧特性计算部分基于所计算出的点火时刻和计算出的喷射开始时刻来计算从所述喷射开始到所述点火的所述点火延迟,以作为所述燃烧特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
当所述内燃机处于稳定操作状态时,如果所述点火延迟比假定时间短,则所述控制部分将所述进入空气的状况控制为限制所述燃烧的状况,如果所述点火延迟比所述假定时间长,则所述控制部分将所述进入空气的状况控制为促进所述燃烧的状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内燃机是具有多个喷射器的多汽缸内燃机,并且
所述假定时间是多个点火延迟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多个点火延迟是在所述多个喷射器之间的所述喷射开始时刻和喷射量分别相等的状态下、针对多个汽缸分别计算出来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内燃机具有排放气体重新循环阀,其用于对从排气系统重新循环到进气系统的排放气体的排放气体重新循环量进行调节,并且
当所述点火延迟比所述假定时间短时,所述控制部分对所述排放气体重新循环阀的打开程度进行控制,以增大所述排放气体重新循环量,当所述点火延迟比所述假定时间长时,所述控制部分对所述排放气体重新循环阀的所述打开程度进行控制,以减小所述排放气体重新循环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
当所述内燃机处于过渡操作状态时,所述控制部分通过根据增大或减小所述排放气体重新循环量所使用的校正值来改变供给所述喷射器的所述燃料的压力,从而校正所述喷射模式。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内燃机具有增压器,其通过使用排放气体作为驱动力源来对进入空气进行增压,
所述增压器被构造成能够对该增压器将所述排放气体的流体能转换成驱动力的转换率进行改变,从而调节增压压力,并且
当所述点火延迟比所述假定时间短时,所述控制部分对所述转换率进行控制以减小所述增压压力,当所述点火延迟比所述假定时间长时,所述控制部分对所述转换率进行控制以增大所述增压压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
当所述内燃机处于过渡操作状态时,所述控制部分通过根据增大或减小所述增压压力所使用的校正值来改变供给所述喷射器的所述燃料的压力,从而校正所述喷射模式。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
当所述内燃机处于过渡操作状态时,如果所述点火延迟比假定时间短,则所述控制部分将所述喷射模式控制为限制所述燃烧的模式,如果所述点火延迟比所述假定时间长,则所述控制部分将所述喷射模式控制为促进所述燃烧的模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
如果所述点火延迟比所述假定时间短,则所述控制部分控制所述喷射器以延迟所述喷射开始时刻,如果所述点火延迟比所述假定时间长,则所述控制部分控制所述喷射器以提前所述喷射开始时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292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圈增强电路
- 下一篇:包含非易失性存储单元的集成电路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