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微光成像或紫外成像功能的数码相机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71998.6 | 申请日: | 2008-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39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 发明(设计)人: | 崔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志刚 |
| 主分类号: | H04N5/225 | 分类号: | H04N5/225;G03B13/34;G02B13/00;G03B1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 勇 |
| 地址: | 100091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微光 成像 紫外 功能 数码相机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光锥耦合成像设备,包括电子快门、像管同步控制电路、快门控制电路、镜头、镜头状态探测器、镜头状态探测电路、图像传感器、主电路和机身等,其中还包括像增强器和光锥;
所述光锥的小端与所述图像传感器耦合,所述光锥的大端与像增强器耦合,用于将像增强器输出面上的像传递到图像传感器上;
所述像管同步控制电路用于保持像增强器的电源和快门控制电路同步,当该像管同步控制电路探测到电子快门打开时,开通像增强器电源,当探测到电子快门关闭时,关闭像增强器的电源。
2.一种光锥耦合成像设备,包括快门控制电路、镜头、图像传感器、主电路和机身等,其中还包括像增强器、光锥、镜头状态模拟电路和像管同步控制电路;
所述光锥的小端与所述图像传感器耦合,所述光锥的大端与像增强器耦合,用于将像增强器输出面上的像传递到图像传感器上;
所述镜头状态模拟电路用于产生人为模拟的镜头状态信号,并将其发送至主电路,使主电路认定成像设备正常;
所述像管同步控制电路用于保持像增强器的电源和快门控制电路同步,当该像管同步控制电路探测到快门打开信号时,开通像增强器电源,当探测到快门关闭信号时,关闭像增强器的电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其中,在关闭像增强器的电源后维持该关闭状态一段时间,使相机图像传感器的静态图像信号在闭光条件下正常转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像管同步控制电路的一个输入端脚和快门控制电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还包括镜头状态探测电路,其中镜头状态信号通过该镜头状态探测电路发送至主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其中,所述一段时间是400-700ms。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所述像增强器选自法国Photonis的XX1666/P、XD-4、XR-5或国产的1XZ18/18WHS型号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所述光锥的大端面与像增强器的荧光屏尺寸相同,所述光锥的小端面与图像传感器的尺寸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还包括对焦电机驱动电路和对焦电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所述对焦电机驱动电路为对焦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所述对焦电机为对焦步进电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所述对焦电机驱动电路为对焦直流电机驱动电路,所述对焦电机为对焦直流电机。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所述对焦电机驱动电路为对焦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所述对焦电机为对焦直流电机;以及还包括对焦电机驱动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对焦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转换为对焦直流电机驱动电路,以驱动对焦直流电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像管同步控制电路、所述镜头状态模拟电路和所述对焦电机驱动转换电路分别由微处理器编程实现,或共同由单个微处理器编程实现。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2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所述主电路包括静态图像处理芯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所述主电路包括动态图像处理芯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所述主电路包括音频处理芯片。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12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所述镜头为单反镜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所述镜头为紫外镜头,以及所述像增强器为紫外像增强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在所述紫外镜头的前端安装只许紫外光通过的带通滤光片。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锥耦合成像设备,所述紫外像增强器为日盲紫外像增强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志刚,未经崔志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199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