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光板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70218.6 | 申请日: | 2008-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8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林峰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峰立 |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G02F1/13357;F21V8/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8 | 代理人: | 文琦;杨本良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导光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膜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导光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显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阴极射线显示装置逐渐被液晶显示装置所取代。目前,液晶显示装置已经应用至许多种类的电子产品,例如笔记本电脑、电视及台式显示屏等等。
一般来说,液晶显示装置包含一背光模块与一液晶显示面板,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故通过背光模块来提供充足的亮度与均匀的光源,使得液晶显示面板得以显示影像。
请参照图1,其为已知技术背光模块1的示意图,在此以一侧光式背光模块1为例。背光模块1具有一光源11、一反射片12、一导光板13以及一光学膜片组14。
光源11邻设于导光板13的一端面131,反射片12设置于导光板13的底面132,反射片12可将由导光板13底面132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3中,以增加光线的利用率。导光板13面对于反射片12的一面通常设有多个网点133,这些网点133为白色油墨以印刷的方式形成于导光板13的底面132。光学膜片组14设置于导光板13的上,光学膜片组14通常具有一下扩散片141、一增亮膜142及一上扩散片143。
导光板13通常呈平板状,光源11所发出的光线由其端面131入射,且于导光板13内部进行全反射并往导光板13的另一端传导。当光线碰到这些网点133时,这些网点133散射光线以破坏光线的全反射,并使光线由导光板13由顶面134散射而出,通过控制这些网点133的设置密度,可让光源11所发出的光线经导光板13传导后出射成为一较均匀的面光源。当光线穿过光学膜片组14后,则可使由导光板13射出的光线更加均匀。
在已知技术中,导光板13通常是以射出成型(injection molding)的方式制成,随着导光板13尺寸的增大,射出工艺流程所需要的射出压力也愈大,进而使得设备及工艺流程成本增加。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制造成本较低且能形成均匀面光源的导光板,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制造成本较低的导光板。
为达上述目的,依本发明的一种导光板包含一导光板本体以及多个全反射破坏材料。导光板本体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具有一第一微结构阵列。多个全反射破坏材料的材质异于导光板本体且不均匀分布于第一表面及/或第二表面。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导光板于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微结构阵列,且导光板本体与多个全反射破坏材料的材质相异。与已知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导光板本体可利用滚压工艺流程形成,因此可减少工艺流程设备及工艺流程成本,且本发明的导光板易于大量生产。另外,导光板本体于第二表面可具有第二微结构阵列,更可协助光线的均匀化。再者,这些全反射破坏材料为部分透光,有助于光线的折射以形成均匀的面光源。
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技术的一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及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及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的制造方法示意图;
图5及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及沿图5直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的制造方法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的制造方法示意图;以及
图10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
1:背光模块
11、L:光源
12:反射片
13、2、5、5a、5b:导光板
131:端面
132:底面
133:网点
134:顶面
14:光学膜片组
141:下扩散片
142:增亮膜
143:上扩散片
3、6、6a、6b:导光板本体
3t:透明高分子材料
31、61、61a、61b:第一表面
311、611:第一微结构阵列
311a、611a、621b:柱状透镜
32、62、62b:第二表面
4、7、7a、7b:全反射破坏材料
61t、62t:光固胶材料
611b、621a:棱镜
621:第二微结构阵列
A-A:直线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H1、H2: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峰立,未经林峰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02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压抓斗地下成孔装置
- 下一篇:一种循环型丙纶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