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轻骨料混凝土空心带底砌块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69934.2 | 申请日: | 2008-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2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森;王晶;杨聪;佟开来;王星光;周奇;任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建森 |
主分类号: | E04C1/00 | 分类号: | E04C1/00;E04C1/41 |
代理公司: | 宁夏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徐淑芬 |
地址: | 750021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骨料 混凝土 空心 砌块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轻骨料混凝土空心带底砌块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工程建设中各种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孔型都是通孔,在砌块砌筑时孔洞一般都是竖向排列,往往有大量的砌筑砂浆掉进竖孔,结果一个墙体工程施工结束时,就有大量的砌筑砂浆粘附在砌块孔洞的内壁或者落填在底部几层砌块的孔内。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砌筑砂浆,而且也增加了砌筑墙体的自重并降低了墙体的保温性能。另外,在混凝土骨料的选择上,主要都是采用碎石子,不利于降低混凝土砌块的自重和导热系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有效节约砌筑砂浆,降低砌筑墙体自重,提高墙体保温性能的轻骨料混凝土空心带底砌块;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轻骨料空心带底砌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轻骨料混凝土空心带底砌块,包括砌块本体及砌块本体上所设的大孔,其特征是:上述大孔为一个大面带底的盲孔;
上述砌块本体按照每立方米轻骨料添加210±80千克水泥的比例配制,其中轻骨料为废旧碎砖、煤渣、浮石、陶粒或石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轻骨料混凝土空心带底砌块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首先将废旧碎砖、煤渣、浮石、陶粒或石子破碎,筛选出粒径在0~10mm粉料作为轻骨料,然后按照每立方米轻骨料添加210±80千克水泥的比例将轻骨料与水泥拌和,经模具振压成形,养护即可。
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本发明将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孔型设计成盲孔,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砌块的性能。
2.本发明采用已拆除建筑物的废旧碎砖、煤渣、浮石、陶粒、石子等为原料,进行破碎、筛选和预处理后作为混凝土空心砌块的轻骨料,与适量的胶凝材料(水泥)拌和,经过模具振压成型、养护,生产规格为390×190×190mm,190×190×190mm、强度等级为3.5、5.0、7.5、10.0和15.0的轻骨料混凝土空心带底砌块。该砌块堆积密度小,与规格为390×190×190mm的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砌块比较,每块重量约轻2kg以上,加之砌筑不沉砂浆的规格型式,能显著降低墙体的自重;导热系数低,不超过0.68w/m·k,不到普通混凝土导热系数的一半;砌筑时可以局部锁封墙体内的空气,降低墙体的传热系数,提高建筑节能效益。
本发明的轻骨料混凝土空心带底砌块既能紧扣我国节能建筑技术革新的迫切要求对现有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孔洞型式进行改造创新,又能对大量具有较好保温性能而又长期堆置的废旧粘土碎砖、煤渣等进行再生利用,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轻骨料混凝土空心带底砌块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发明轻骨料混凝土空心带底砌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首先将已拆除建筑物的废旧碎砖进行破碎,筛选粒径在10mm以下的粉料作为混凝土空心砌块的轻骨料,然后按照轻骨料1立方米(堆积体积):水泥210±80千克的比例将筛选所得的废旧碎砖和水泥拌和,最后用模具振压成型、养护,得到砌块本体1上所开大孔2为大面带底的盲孔的混凝土空心砌块。
实施例2
选择煤渣作为轻骨料,按照轻骨料1立方米(堆积体积):水泥210±80千克的比例配料,其它处理方式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选择浮石作为轻骨料,按照轻骨料1立方米(堆积体积):水泥210±80千克的比例配料,其它处理方式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选择陶粒作为轻骨料,按照轻骨料1立方米(堆积体积):水泥210±80千克的比例配料,其它处理方式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选择石子与碎砖、煤渣、浮石、陶粒等四种轻骨料其中一种的混合物(配合比为石子:轻骨料=x:y,x≤50%,y≥50%,且x+y=100%)作为轻骨料,按照轻骨料1立方米(堆积体积):水泥210±80千克的比例配料,其它处理方式同实施例1。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配比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建森,未经杨建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99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喷气织机双后梁机外松经装置
- 下一篇:采用生物物理技术制取竹原纤维的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