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组的固定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69206.1 | 申请日: | 2008-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2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 发明(设计)人: | 沈冬明;毛新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1V21/00 | 分类号: | F21V21/00;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翟 羽;唐秀萍 |
| 地址: | 215000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固定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的固定机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用来将支撑装置固定于背板上的背光模组的固定机构。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已成为目前搭配大型液晶显示器的技术主流,背光模组的性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器的品质。一般而言,背光模组(尤其是直下式的背光模组)包括有背板、位于背板上方的反射板、设置于反射板上方的若干灯管,以及位于灯管上方的扩散板等,其中由灯管产生的光线经由反射板及扩散板等的作用,直接均匀地照射至液晶显示面板。但随着液晶显示器(例如液晶电视)屏幕尺寸的加大,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的尺寸也要加大,其中背光模组的扩散板会加大,扩散板在重力作用下极易向下凹陷,尤其是在液晶显示器的移动或运输的过程中,扩散板更易于因为晃动而向下凹陷,这种凹陷情况不但会影响到扩散板应有的光学性能,严重时更有可能会导致其破裂,从而无法确保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的品质。
为解决上述问题,通常会在扩散板的下方设置一支撑装置,以提供一适当的支撑力。请参照图1所示的现有支撑装置8的平面结构示意图,现有支撑装置8包括有一基板80、一设置于基板80上表面的支撑杆81、一凸台82及一连接于凸台82与基板80下表面之间的固定柱83。
请参照图2所示的现有背光模组9已安装支撑装置8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9自下而上依次包括有一背板90、一反光板91、一支撑装置8、若干个光源(例如:灯管92或发光二极管)、一扩散板93及多个光学膜片94。请再参照图3所示背板9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背板90上还设置有一固定结构,其包括一通孔901、一固定孔902及一连接通孔901与固定孔902的颈部903,其中通孔901直径大于支撑装置8的凸台82直径,而固定孔902直径基本上等于或略小于支撑装置8的固定柱83的直径,且固定孔902的直径小于通孔901直径,颈部903宽度小于固定孔902的直径。因此如图2所示,已安装好的支撑装置8的支撑杆81是位于背光模组9的扩散板93与反射板91之间,且支撑杆81的顶端接触扩散板90的底面,用以支撑扩散板90,防止扩散板90向下凹陷;其基板80贴靠于反射板91上;凸台82的设置是先自背板90的通孔901中穿过,然后再横向移动支撑装置8并使其固定柱83经过颈部903后到达固定孔902内,这样固定柱83就会卡止于固定孔902中,而凸台82就会卡合于背板90的底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该现有的支撑装置8固定于背板93上,从而提供支撑扩散板93的作用。
但是,由图1至图3所示的这种现有支撑装置8存在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例如当支撑装置8组装于背板90上时,凸台82暴露在外面,凸台82很容易会遭遇到外界作用力而产生异音问题,甚至还有可能会因受撞击而断裂,从而影响整个背光模组9的安全性。另外,现有支撑装置8在组装时,因不易施力,而需要借助一助推制具进行组装,所以非常不方便。因此,现有固定结构对支撑装置8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均不够好,而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背光模组的固定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固定机构,能够提高支撑装置结合于背板上的安全性,从而提高背光模组的结构稳定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固定机构,能够便于支撑装置组装于背板上。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背光模组的固定机构,用于安装一支撑装置于一背板上,支撑装置包含一基板及一设置于基板的上方的支撑杆。背光模组的固定机构包含一设置于支撑装置的基板下方的第一固持结构,以及一设置于背板上并与第一固持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固持结构。其中第二固持结构包含有一竖直连接于背板的固定板、一设置于固定板上的固定孔、一形成于背板上并位于固定板一侧的第一开孔及一形成于背板上并位于固定板另一侧的第二开孔。第一固持结构包含有一第一夹板、一第二夹板及一位于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之间的固定柱。第一夹板穿入第一开孔;第二夹板穿入第二开孔;且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夹持于固定板的两侧,而固定柱固定于固定孔中。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之间的距离小于固定板的厚度和/或固定板的固定孔的收容部的宽度小于固定柱剖面形状的特征尺寸。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二固持结构的固定孔包含有一导入部、一颈部及一收容部,导入部是位于固定板与背板的连接处,导入部的宽度大于固定柱剖面形状的特征尺寸;颈部连接于导入部,颈部的宽度小于固定柱剖面形状的特征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92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视频编解码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多媒体会话中特定设备的管理方法、系统和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