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囊用涂层基布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68305.8 | 申请日: | 2008-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7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裕之;志贺一三;尾崎康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3D1/02 | 分类号: | D03D1/02;D06N3/12;B60R21/16;C08L7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涂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用涂层基布及由该涂层基布的废料形成的聚酰胺(PA)再生材料。
背景技术
在汽车中安装有用于保护乘客的气囊装置。作为组装在气囊装置中的气囊的基布,具有由PA纤维线(例如尼龙66)织成(通常为平织)的布料(无涂层基布),和在该布料的单面或双面形成弹性涂膜的涂层布料(涂层基布)这2种。
近来,包含副驾驶席用气囊在内的气囊装置已成为整车标准配置,气囊用基布的废料(包含在裁剪基布时产生的边角料。以下相同)大量产生。
并且,从构筑循环型社会的观点出发,将上述基布的废料作为PA再生材料而循环利用(再利用)的要求逐渐增多。
由于无涂层基布仅由PA纤维线构成,容易再生,因此其循环利用已经实用化。
但是,涂层基布如专利文献1~3所示,主流情况是在由PA纤维线构成的布料上涂敷硅酮橡胶或硅酮树脂。
即,在专利文献1中的段落0013中,作为弹性涂膜的涂膜材料记载了“氯丁二烯橡胶、氯磺化橡胶、硅酮橡胶”,在专利文献2中的段落0061中记载了“硅酮树脂、聚氨脂树脂、聚酰胺类树脂”,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氯丁二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硅酮橡胶、聚酰胺类弹性体、…”。并且,在每个专利文献中,均将耐热性良好的“硅酮橡胶(硅酮树脂)”作为实施例记载,或记载为特别优选。
在提出本发明之前,了解以下内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识:“作为弹性涂膜的材料,必须是具有至少与布料同等的优异耐热性的 橡胶或树脂。”
此外,在专利文献2、3中,作为形成弹性涂膜的材料,还例示了PA弹性体,但显然没有预想到进行循环利用,根据上述记载可以想象,没有打算使用本发明这样的低熔点的材料。但是,在使用上述高熔点的PA弹性体的情况下,推测难以在确保基布所需要的气密性(低透气量)的同时确保柔软性。
特别在当前,由于为了保护乘客,针对气囊的性能,确保更迅速且高精度的初始约束性的要求逐渐增多,因此从气囊展开性的观点出发,越来越要求高气密。另一方面,根据气囊的折叠性和上述气囊的展开性,所需的柔软性(低回弹性)也成为必要条件。
通常在涂层基布中,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识为,上述高气密性和柔软性是彼此矛盾的要求。即,为了确保高气密性,需要相对厚壁的涂膜,但如果使涂膜增厚,则气囊的重量增加,另外,相反地回弹性变大而难以确保柔软性,同时对折叠性也产生恶劣影响。
此外,专利文献4、5作为被明确记载的公知文献,记载了将与本发明相同的PA弹性体(软质PA)作为弹性涂膜的涂膜材料。
即,在专利文献4的权利要求1中,记述了“一种气囊用基布,其以合成纤维线作为构成要素,其特征在于,由水溶性或水分散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浸渍处理,该合成树脂形成厚度为0.3mm的薄膜形状,在利用拉伸试验机,在夹盘间距35mm、拉伸速度300mm/分钟的条件下进行拉伸试验时,拉伸伸长率大于或等于200%,并且在伸长200%时的强度小于或等于5MPa。”在该专利文献的权利要求2中,记载了“合成树脂从聚氨脂树脂、丙烯树脂、聚脂树脂、以及聚酰胺树脂中选择”。
并且在段落第0028中,作为软质PA,记述了“トレジン(‘帝国化学産業社’制,商品名:‘N-メトキシメチル化ナイロン’)”作为优选例。
但是,推测该软质PA(PA弹性体)难以确保规定的气密性。其原因在于,根据“トレジン”的商品说明书(“ナガセケムテツクス株式会社”发行),对于水蒸气透过性(g·cm/cm2·s·cmHg×1012: 38℃、24h、膜厚25μ),“トレジンF—30K”为“3060”,示出与“再生纤维”的“3800”接近的数值,与“尼龙6”的“160”存在20以上倍的差。
另外,“トレジン”为乙醇可溶性尼龙,作为涂料预定为溶液类型。因此,推测涂膜形成树脂会进入布料的缝隙而难以确保涂层基布的柔软性。
另外,在专利文献5中,记述了将尼龙66作为布料,在该布料的单面涂敷由PA弹性体(使软段为氨基改性聚醚的嵌段共聚体)构成的干燥涂膜。但是,该文献中的涂膜的干燥温度,在实施例1中干燥加工温度为110℃(段落0018),考虑到PA弹性体溶化,涂膜难以在布料上熔融形成。
专利文献1:特开平6—812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4—176221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6—249655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4—218138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合成株式会社,未经丰田合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83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