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声敏感载药纳米泡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166862.6 申请日: 2008-09-27
公开(公告)号: CN101683272A 公开(公告)日: 2010-03-31
发明(设计)人: 金义光;杜丽娜;周文英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A61B8/00 分类号: A61B8/00;A61K49/22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850***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超声 敏感 纳米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药物化学和生物医学超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声敏感载药纳米泡。

背景技术

超声诊断成像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医学成像模式,在疾病诊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近一亿次心血管系统、腹部脏器的超声检查。而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UCA)是应超声诊断成像技术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类能够显著增强医学超声检测信号的诊断试剂。通过提高背向散射回声信号,增强超声对比效果,提供改进的超声显像诊断方式。超声造影剂主要由成膜材料与成像气体两部分组成,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微泡造影剂平均直径为3~5μm,可顺利通过肺循环,使左右心室腔、心肌及全身器官、组织和病变的造影增强。超声造影剂除了作为超声诊断药剂之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超声造影剂具有分子成像、促进血栓溶解、促进基因转染及药物体内运输定点释放等作用。

带有亲水片段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具有类似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在一定浓度和温度下能自发形成亲油基向内、亲水基向外的有序聚集体-胶束(Micelles)(粒径通常为5~100nm),具有极稳定的壳-核结构。该两亲性共聚物因具有以下优点:(1)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2)可以通过改变聚合物的组成或分子量来调节材料的柔顺性;(3)可用功能性分子(如靶向分子)修饰。

超声造影剂的成像气体以往常采用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六氟化硫等,此类气体因分子量小、弥散度大而对成膜材料的要求较高。全氟化碳类气体因具有许多特殊的理化性质,如无毒、化学性质稳定、具有生化惰性及稳定性、高密度、高蒸汽压、高氧溶解能力而成为目前最理想的成像气体材料。目前国外已上市的微泡超声造影剂中主要用到全氟丙烷、全氟丁烷和全氟戊烷三种气体成分,全氟丙烷和全氟丁烷在常温下是气体,全氟戊烷沸点为29.5℃。29.5℃以下全氟戊烷以液态形式存在,因此被用来制备气液相变型的微泡超声造影剂,有助于增强微泡的稳定性。

叶酸(FA)对肿瘤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合力,叶酸受体在肿瘤细胞表面高度表达,而在正常组织的表达高度保守。以叶酸介导的聚合物胶束传递系统具有聚合物胶束的优点,具有安全、高效、长效、长循环等优点。

目前超声造影剂是微米级造影剂,不能透过血管壁,仅限于血池显像,且其携带的药物或基因在肿瘤血管内释放后,只有少部分进入肿瘤细胞内,不能有效的跨越“内膜屏障”,限制了其对血管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因此寻找新型高效、小型化、穿透力强、成像效果好、直接靶向肿瘤细胞、能进行肿瘤血管外领域定向诊断与治疗的理想靶向超声造影剂已成为肿瘤超声分子成像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声敏感载药纳米泡,它突出的优势包括载药量大,稳定性好,具有定向诊断与靶向治疗双重功效,不仅能实现人体正常或病变组织如肿瘤的实质成像,增强成像效果及延长成像时间,并可达到高效、快速杀死病变细胞如肿瘤细胞的目的,且避免了药物常见的毒副作用。

本发明公开的超声敏感载药纳米泡,其特征是其粒径的范围是20纳米~700纳米,优选的是50纳米~500纳米,更优选的是100纳米~300纳米。

本发明中的超声敏感载药纳米泡,其中所载药物选自心血管药物、泌尿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抗癌药物,优选的是抗癌药物。

本发明中的超声敏感载药纳米泡所载的抗癌药物选自氮芥、氮甲、甘磷酰芥、卡莫司汀、洛莫司汀、司莫司汀、苯丁酸氮芥、六甲蜜胺、多潘、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替加氟、阿糖胞苷、吉西他滨、卡培他滨、羟基脲、阿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长春瑞滨、替尼泊苷、羟喜树碱、紫杉醇、多西他赛、他莫昔芬、氨鲁米特、来曲唑、甲羟孕酮、甲地孕酮、顺铂、卡铂、奥沙利铂,优选自氮甲、甘磷酰芥、卡莫司汀、洛莫司汀、司莫司汀、苯丁酸氮芥、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替加氟、阿糖胞苷、吉西他滨、卡培他滨、羟基脲、阿霉素、紫杉醇、多西他赛、他莫昔芬、顺铂、卡铂,更优选自卡莫司汀、洛莫司汀、司莫司汀、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卡培他滨、阿霉素、紫杉醇、多西他赛、他莫昔芬,进一步选自阿霉素、紫杉醇、多西他赛。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68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