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兔肉酱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56305.6 | 申请日: | 2008-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5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颜桂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颜桂珠 |
主分类号: | A23L1/24 | 分类号: | A23L1/24;A23L1/31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6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兔肉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兔肉酱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兔肉属于高蛋白质、低脂肪、少胆固醇的肉类,免肉含量含蛋白质高达70%,比一般肉类都高,但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却低于所有的肉类,故对它有“荤中之素”的说法。兔肉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是儿童、少年、青年大脑和其他器官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有健益智的功效。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吃兔肉可以阻止血栓的形成,并且对因管壁有时显的保护作用,故兔肉又叫“保健肉”。兔肉质地细嫩,结缔组织和纤维少,比猪肉、牛肉、羊肉等肉类容易消化吸收,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兔肉兼有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优点,经常食用,既能增强体质,使肌肉丰满健壮、抗松驰衰老,又不至于使身体发胖。而且它能保护皮肤细胞活性、维护皮肤弹性,所以深受人们尤其是女青年的青睐,被称作“美容肉。”祖国医学认为,兔肉性凉,有滋阴凉血、益气润肤、解毒祛热的功效。是可供所有人食用的肉食。老人、妇女更适合。也是肥胖者和肝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肉食。古籍对兔肉的食疗作用也有记载:补中益气,凉血解毒。治消渴赢皮,胃热呕吐,便血。如《别录》记载其可″主补中益气。″《千金·食治》记载其可″止渴。″《本草拾遗》记载其可″主热气湿痹。《纲目》记载其可″凉血,解热毒,利大肠。″《本经逢原》记载其可″治胃热呕逆,肠红下血。″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兔肉越来越重视,对其需求也越来越来多样化,不仅仅满足于直接的食用新鲜的兔肉,兔肉加工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经过加工后兔肉经常会面临营养的流失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将兔肉营养保持完好的兔肉酱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兔肉酱按原料重量比包括以下组分:
兔肉45-55份、 面粉10-20份、
食盐1-3份、 蒜末2-6份、
芝麻油5-10份、 生姜末2-5份、
玉米粉2-5份、 白糖0.2-1份、
水8-12份、 酱油0.5-2份、
黄酒1-2份、 葱末1.5-2.5份。
优选的,本发明的兔肉酱按原料重量比包括以下组分:
兔肉50份、 面粉15份、
食盐2份、 蒜末5份、
芝麻油8份、 生姜末3份、
玉米粉3份、 白糖0.8份、
水10份、 酱油1.5份、
黄酒1.5份、 葱末2份。
本发明的兔肉酱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洗净:将兔肉洗净去掉杂质;
2)蒸煮熬制:将洗好的兔肉放在锅中煮熟,放置24小时后,兔肉变成棕色;
3)磨碎:将煮好的兔肉用小磨磨碎,做成馒头型或四方型,然后用纸包好,让其自然发酵;
4)晒干和加配料:数月后,将酱坯用清水刷洗干净,然后掰成小块,放在日光下晒干,将除兔肉外的其它原料混匀溶化,滤去沉淀物,晾凉后倒入缸中,然后将酱块放入,随后加入清水,使酱块浮起;
5)发酵:将酱缸放在日光下发酵,3天后开始打扒,每天早、晚各打扒一次。
通过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制备的兔肉酱能够将兔肉营养充分保持,长期食用能够增强体质、抗病源、抗衰老、防癌、治癌、减肥,并且色泽纯正,新鲜扑鼻,是一种佐餐配菜用的绝佳作料,食用既方便又卫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为:
一种兔肉酱,包括下列配比的原料(千克):
兔肉50、 面粉15、
食盐2、 蒜末5、
芝麻油8、 生姜末3、
玉米粉3、 白糖0.8、
水10、 酱油1.5、
黄酒1.5、 葱末2。
兔肉酱的制备,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洗净:将兔肉洗净去掉杂质;
2)蒸煮熬制:将洗好的兔肉放在锅中煮熟,放置24小时后,兔肉变成棕色;
3)磨碎:将煮好的兔肉用小磨磨碎,做成馒头型或四方型,然后用纸包好,让其自然发酵;
4)晒干和加配料:数月后,将酱坯用清水刷洗干净,然后掰成小块,放在日光下晒干,将除兔肉外的其它原料混匀溶化,滤去沉淀物,晾凉后倒入缸中,然后将酱块放入,随后加入清水,使酱块浮起;
5)发酵:将酱缸放在日光下发酵,3天后开始打扒,每天早、晚各打扒一次。1月后即可食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颜桂珠,未经颜桂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63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