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在线排除泄漏液体的潜水泵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56135.1 | 申请日: | 200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34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李继忠;朱荣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D29/00 | 分类号: | F04D29/00;F04D13/08;B67D5/40;G01M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在线 排除 泄漏 液体 潜水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机械。特指一种可在线排除泄漏液体的潜水泵,其可以有效的监测泄漏液体并将其排出至预期处,可解决潜水泵内由于密封失效而导致液体泄漏的问题。
背景技术:
一般的潜水泵经过长时间在水下工作,由于环境恶劣,在电缆进口的密封会发生电缆护套密封失效和电缆外层橡套破损现象,而潜水泵的轴封一般采用机械密封,它是不能完全将水和电机内腔隔离的。刚开始机械密封的泄漏是微量的,水泄漏进入油室,在转轴部件的高速搅拌下,形成油水混合物,由于电机室轴承处温度较高,将油中的水蒸发出来,使电机绕组的绝缘下降,当水汽达到一定浓度时,便会严重威胁电机的安全运行。同时,污水还会使轴产生锈蚀,破坏轴承的精度,使泄漏增大,产生恶性循环,加速机械密封的损耗。严重降低潜水泵的效率,甚至烧毁电机。
以往解决此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优化电缆护套密封及机械密封结构,提高密封的可靠性。但长时间远行后,密封失效不可难免。而对待此问题进行的主要措施只是监测。在国外,有专利号:WO/2005/082772,美国的GILBARCO INC.用传感器监测潜水泵(SUBMERSIBLE PUMP)的泄漏情况。在国内,张荣标在《潜水轴流泵在线故障诊断的智能化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01年第4期)提出用一个浮子开关与监测探头来监测液体的泄漏问题。而现实使用中,针对潜水泵的泄漏问题,普遍是监测泄漏液体,当探头监测到液体泄漏问题,立刻报警,然后停泵进行检修。检修过程花费很大。
虽然现有技术对潜水泵的泄漏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主要是针对液体泄漏的监测,不能有效解决泄漏液体的在线排除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在线排除泄漏液体的潜水泵,其不仅在潜水泵内泄漏部位设置泄漏传感器,而且设置排除泄漏液体的装置,可确实而且有效地将泄漏液体排除。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该潜水泵包括动力电缆及与之相连的作为水泵动力的电动机,以及叶轮及泵体。电动机经轴与叶轮相连以传送扭矩,在泵体内设置泄漏传感器以传送报警信号,信号经信号电缆传送出去,实现监测。
本发明的特征是:在潜水泵内设置集水腔来收集泄漏液体,集水腔内设有排除泄漏液体的装置,并设置与排液装置相连的泄漏传感器来监测泄露液体。
所述排除泄漏液体的装置可为气提泵,气提泵的进气口和出液口分别与进气管和出液管相联。
所述气提泵由进气口、喷嘴、吸液管、接受室、混合管、扩散管和出液口依次相联接而成。
本发明采用压缩空气作为动力。工作时,泄漏传感器报警后,立刻打开空气压缩机或其他能提供压缩气体的装置,使压缩空气通过进气管进入气提泵,当压缩气体到达喷嘴时,气体的压力能转化为动能,在喷嘴出口形成高速射流,并把在接受室处的压力较低的液体吸走。射流边界层的紊动扩散作用使得两股流体发生质量、动量及能量交换,于是气体的速度不断减小,液体的速度不断增大,并在混合管速度渐趋一致,形成气液混合物。而在扩散管中,由于管横截面积的扩大,使混合流体的动能转化为压能,使其减速增压到一定的压力沿与气提泵相联的出液管继续输送,从而排出泵体。
所述排除泄漏液体的装置也可为其它排除液体的装置,例如电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经用户试用,效果反应良好,而且此过程操作简单,费用也十分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潜水泵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气提泵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潜水泵的示意图
图中1.动力电缆,2.接线室压盖,3.上集水腔,4.上轴承,5.轴,6.定子,7.转子,8.泄漏传感器,9.机械密封,10.泵盖,11.叶轮,12.进气管,13.出液管,14.信号电缆,15.气提泵,16.泄漏传感器,17.下轴承,18.下集水腔,19.油室,20.泵体,21.底座,22.进气口,23.喷嘴,24.吸液管,25.接受室,26.混合管,27.扩散管,28.出液口,29.电机壳。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61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