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混合制冷剂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53422.7 | 申请日: | 2008-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7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张于峰;马洪亭;张彦所;宋祝华;刘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天津北洋博聚机电检验鉴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9K5/04 | 分类号: | C09K5/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丽英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混合 制冷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库或空调系统用的节能混合制冷剂。
背景技术
冷库和空调作为耗能大户,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实现节能,关系到冷库和空调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目前工农业领域在用的大多数冷库和空调制冷系统,所用的制冷剂主要为氨和HCFC-22等。HCFC22的臭氧破坏作用虽然较小,但其温室气体效应较高,且电能消耗较大。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重视,新型节能混合制冷剂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在这些替代制冷剂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么能效比较低,电耗较大,能源浪费严重,要么安全性能较差,容易引起爆炸等安全隐患。因此,要想在近期内完全取代HCFC-22,还有一定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R22系统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在获得相同制冷量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制冷系统循环性能,明显降低电能消耗,并能降低对大气层的臭氧破坏势和温室效应势的一种混合制冷剂。
本发明的一种节能混合制冷剂,它由以下组分组成,其质量百分含量为:二氟一氯甲烷60-90%、二氟甲烷10-40%。
采用本发明的节能制冷剂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将纯二氟一氯甲烷(HCFC-22)替换为由二氟一氯甲烷(HCFC-22)和二氟甲烷(HCFC-32)组成的混合制冷剂,可以使冷库和空调制冷循环系统的电能消耗降低20-30%,对大气层的臭氧破坏势(ODP)降低10-40%,引起的温室效应势(GWP)减少0.05-21.4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以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一种节能混合制冷剂,它由以下组分组成,其质量百分含量为:二氟一氯甲烷60-90%、二氟甲烷10-40%。二氟一氯甲烷的质量比为60-90%,低于60%系统运行工况将变差,节能效果降低,且运行压力过高;高于90%运行工况变差,节能效果也将逐渐变差,臭氧破坏势(ODP)也将逐渐增加。优选的所述的二氟一氯甲烷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070%、二氟甲烷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0-40%。
在上述组分中,HCFC-22的分子式为CHClF2,称为二氟一氯甲烷,分子量为86.47,其臭氧破坏势(ODP)0.034;其温室效应势(GWP)为1900;HCFC-32的分子式为CH2F2,称为二氟甲烷,分子量为52.02,其中不含有氯原子,其臭氧破坏势(ODP)为0,温室效应(GWP)为880。
本混合制冷剂的制备方式如下:在常温下将二氟一氯甲烷(HCFC-22)和二氟甲烷(HCFC-32)按预定质比进行物理混合,组成制冷剂。具体做法是,将冷库和空调制冷系统中的HCFC-22工质全部抽出回收,并对系统抽真空,然后按规定比例先后将HCFC-22和HCFC-32直接灌入冷库和空调制冷系统即可。
为比较不同制冷剂的节能效果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在环境温度(室温20℃)、冷却水温度、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都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纯HCFC-22、混合制冷剂(如下表1)2种制冷剂进行实验,将室内温度从20℃降低到-18℃,停机;待室温自然回升到-15℃时再开机,使室温再次降低到-18℃,如此重复,并记录有关运行参数。制冷剂的运行参数进行对比,如下表2所示。
实施例1-5用列表的方式将混合制冷剂组成及含量列出(见表1,2),它的制备方法如下:在常温下,将二氟一氯甲烷(HCFC-22)和二氟甲烷(HCFC-32)按预定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组成制冷剂。
表1 混合制冷剂组成及含量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天津北洋博聚机电检验鉴定科学研究院,未经天津大学;天津北洋博聚机电检验鉴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34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萃取褐煤蜡的溶剂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PA/ASA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