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罐体水压试验内壁防锈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50692.2 | 申请日: | 2008-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3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 发明(设计)人: | 谢芬;陈胜利;张舒;韩志坚;李向东;邓嘉;陈军涛;杨春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3F11/173 | 分类号: | C23F11/173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康凯 |
| 地址: | 710086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压试验 内壁 防锈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压试验内壁防锈工艺,具体涉及一种罐体水压试验内壁防锈工艺。
背景技术
为防止对介质造成污染,各种新造碳钢类罐车在板材打砂预处理后罐体内表面一侧一般不涂装预涂底漆等防锈处理,因为罐车罐体在制造完成后都需要进行水压检测,由此会造成罐体在水压试验后用户使用前,内壁表面附着的水渍及潮湿环境很容易使裸露的板材造成腐蚀,出现不同程度的锈蚀,这种锈蚀会对所装运的介质造成污染。目前用户为防止对介质造成污染,大多采取在装车前进行清洗或除锈的方式,但此方式不但对用户使用造成不便,一旦用户未进行清洗或清洗、除锈不净造成对介质的污染,会导致用户与生产厂家责任追究问题,对产品整体质量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提高罐车整体质量,满足用户在使用前罐体内壁无返锈,一般保证处理后30天无返锈即可,防止对介质造成污染的要求,有必要对罐体内壁进行防锈处理。
目前,国内外现有对碳钢类材质进行防锈措施比较多,其中包括磷化、钝化、电镀及表面涂装等工艺,但大多数工艺较为复杂,使用操作条件及处理后存放环境要求相对苛刻,且成本相对较高。尤其对铁路罐车这种可移动式、密闭环境且容积相对较大的容器,相关临时性防锈报道、研究还相对空白。同时,现各生产企业采用的水压试验工艺用水量相对浪费较大,已不适应我国节能减排、降能耗的政策要求。水压试验既防锈处理后罐体内壁30天内无新增锈蚀,适用于对所有碳钢类罐体,水压试验前罐体内壁无明显锈蚀进行处理的连续生产方式,并能循环使用试验用水,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罐体内壁防锈水压检测工艺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罐体水压试验过程中及试验后,内壁附着的水渍及罐内水汽都无法清除、干燥彻底,罐内会形成潮湿的空气环境下(最高可达到温度60℃,湿度:RH70%),裸露的罐板内表面很快就会与水及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而腐蚀生成赤褐色铁锈(通过对水压试验后3~6天的罐体内壁观察,内表面已基本整体锈蚀),腐蚀反应机理过程为:
2Fe+O2+2H2O=2Fe(OH)2 (1)
4Fe(OH)2+2H2O+O2=4Fe(OH)3 (2)
Fe(OH)2=FeO+H2O 2Fe(OH)3=Fe2O3+3H2O (3)
从以上返锈原因分析来看,钢板表面局部形成导电溶液、与氧气接触、离子在溶液中扩散等锈蚀发生的主要条件,并且温度越高越加快氧的扩散而加快锈蚀,而对返锈速率起重要作用的是表面保护膜的性质和溶液中氧达到阴极表面的难易程度。因此,在不更换罐体材质的情况下,欲对铁路罐车这种特定产品进行防锈处理,只能通过阻断空气及水与铁(基材)的接触来降低腐蚀速率。为简化处理工艺和避免对介质的污染,最好选用水基防锈剂,防锈剂中各种缓蚀剂通过协同效应,高分子成分在表面形成高分子沉积膜或吸附膜,阴离子(A)与基材金属表层原子(M)通过反应在表面形成一层氧化层保护膜(mM+nA2-→MmAn+nze),由此各缓蚀剂相结合在碳钢表面形成一种混合膜,共同来阻断、抑制腐蚀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水压试验内壁防锈工艺,其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工艺较为复杂,使用操作条件及处理后存放环境要求相对苛刻以及成本相对较高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罐体水压试验内壁防锈工艺,其特殊之处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吊罐
把无锈罐体吊至水压检测台,待检;
2)加防锈剂
把防锈剂以质量比为1∶50~100的比例加入试验用水中,并稀释均匀;所述防锈剂包括含碳量11~14的长链羧酸20%,聚乙二醇0.5%,三乙醇胺20%,钼酸钠0.3%,碳酸钠2%,磷酸钠1%,柠檬酸1.1%以及水55.1%或所述防锈剂包括含碳量11~14的长链羧酸20%,聚乙二醇0.5%,三乙醇胺20%,钼酸钠0.3%,碳酸钠2%,磷酸钠1%,柠檬酸1.1%,尿素10%以及水45.1%
3)供水
把上述试验用水注满罐体;
4)试压
试验水注满罐体后,至少保持不少于15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06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