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马笼头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50643.9 | 申请日: | 200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9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许鹏;肖江涛;熊志华;陈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鹏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慈源有限责任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鲍燕平 |
地址: | 710075陕西省西安市高***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笼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油勘探设备,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直井、定向井、水平井等测井作业的复合工具可旋转马笼头。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测井仪器中,一般使用的旋转马笼头和旋转短节均为独立结构的井下工具。使用时需现场连接,增加工作量,由于是两种独立结构,既增加了长度也浪费了材料。在井下高温(175℃)、高压(140MPa)情况下连接部位多一道密封环节,多一分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精确度高的旋转马笼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旋转马笼头,其特征是:它由电连接机构、旋转机构及下接头压力平衡机构三部分自上而下连接构成,压力平衡机构与下接头固定连接,下电联接头套接在下接头内;导线通过电连接机构、旋转机构及下接头压力平衡机构与下电联接头连接,最后由下接头、下电联接头与井下仪器连接,实现测井指令和下部仪器测量信号的传递,完成测井任务。
所述的电连接机构包括包括马笼头电连接头、上接头、上外壳、拉力棒上连接器、螺栓、拉力棒、拉力棒下连接器及密封塞;马笼头电连接头与上接头螺纹连接,上接头与拉力棒上连接器上端螺纹连接,拉力棒上连接器与拉力棒螺纹连接,拉力棒与拉力棒下连接器及密封塞螺纹连接,上外壳通过螺栓套接在拉力棒上连接器与拉力棒下连接器及密封塞上;地面下达的控制指令通过电连接头及电连接头内安装的电连接密封塞上的导线连接到拉力棒连接器内的电联接密封塞上。
所述的旋转机构包括连接螺环、集流环机构、连接轴、上轴承、外承压管、下轴承、旋转轴端盖、连接螺母;连接螺环套接在拉力棒下连接器及密封塞上,集流环机构与拉力棒下连接器及密封塞固定连接,上轴承、下轴承套接在连接轴上置于旋转轴端盖上,旋转轴端盖通过连接螺母与下接头压力平衡机构连接;集流环、连接轴、上轴承、下轴承、旋转轴端盖套接在外承压管内。
所述的集流环机构包括集流环、集流环弹性接触片、集流环内环、集流环内轴、外套;集流环内环套在集流环内轴上,集流环弹性接触片嵌在集流环内环内壁上,集流环内环、集流环内轴置于集流环外套中固定连接,集流环外套上端与拉力棒下连接器及密封塞固定连接,集流环内轴下端与连接轴固定连接。
所述的下接头压力平衡机构包括止推环、平衡活塞轴、平衡活塞、标尺、承压管、密封塞盘;连接轴与平衡活塞轴连接,止推环置于连接轴下端与平衡活塞轴之间,平衡活塞轴上分别上下套接有平衡活塞和标尺,平衡活塞轴的底端与密封塞盘固定连接,密封塞盘底部与下接头固定连接;止推环、平衡活塞轴、平衡活塞、标尺、密封塞盘套接在承压管内。
所述的连接螺母套接在连接轴上;上轴承、下轴承通过连接轴将电连接机构与下接头相连接,使得集流环围绕连接轴旋转。
本发明的特点是:
(1)集流环外套与集流环内轴上和集流环内环分离便于安装、折卸、也便于检修。
(2)集流环弹性接触片嵌在集流环内环内壁上,电连接性能好。
(3)集流环围绕连接轴旋转使得测量角度更多点测量效果更精确。
(4)旋转马笼头与旋转短节成为一体、长度比原来减少了三分之二,减少了密封环节和生产成本,它的电连接件结构管理更加安全可靠,适合复杂井况的需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整体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连接机构、旋转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下接头压力平衡机构、下接头、下电联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中:1、马笼头电连接头;2、上接头;3、上外壳;4、拉力棒上连接器;5、螺栓;6、拉力棒;7、拉力棒下连接器及密封塞;8、连接螺环;
9、集流环:9-1、集流环弹性接触片,9-2集流环内环,9-3、集流环内轴,9-4、外套;10、连接轴;11、上轴承;12、外承压管;13、下轴承;14、旋转轴端盖;15、连接螺母;16、止推环;17、平衡活塞轴;18、平衡活塞;19、标尺;20、承压管;21、密封塞盘;22、下接头;23、下电联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鹏,未经许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06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