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焊接直缝式筛管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50318.2 | 申请日: | 200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7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刘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08 | 分类号: | E21B43/08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子安 |
地址: | 710065陕西省西安市电子***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接 直缝式筛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井防砂井下机具,尤其是涉及一种焊接直缝式筛管。
背景技术
油井出砂是疏松砂岩油藏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严重的油井出砂会导 致地面及井下设备的磨蚀和套管损坏。目前,主要采用机械防砂方法来进 行防砂,即在井筒中下入绕丝筛管、割缝衬管、割缝筛管、梯形割缝筛管 等各种地面成型的滤砂器,作为滤砂管柱来进行防砂,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施工成本低,但绕丝筛管或者是割缝衬管等容易堵塞,有效期短,不能有 效阻止地层砂进入井筒。另一种机械防砂方法是在井筒中下入绕丝筛管或 者是其它的滤砂器后,再用高渗透砾石充填于筛管和井壁之间的油井环空 中,并部分挤入井筒周围地层,形成多级过滤屏障,阻止地层砂运移。这 种方法挡砂强度高,防砂成功率高,防砂时间长,但这种管内充填方法产 能损失大,即在有效挡住地层出砂的同时,也增大了原油流动的阻力,而 且防砂后井内留有防砂管柱,打捞难,时间稍长后绕丝筛管便产生腐蚀, 容易脱层,引起更严重的地层堵塞和污染。
上述的绕丝筛管是采用具有一定刚度和强度的钢丝缠绕在特制的开 有防砂孔的钢管上而形成的,这样的绕丝筛管的一个缺点是自洁性差,这 是因为钢丝缠绕所形成的滤砂渗油通道是均匀的长条形,一旦尺寸较大的 地层砂进入该通道,便集结在通道内,堵塞日益严重,而且该长条形滤砂 渗油通道尺寸相对较大,这样就使一些尺寸较小的地层砂进入井筒;另一 个缺点是不耐腐蚀,这是因为将钢丝缠绕防砂钢管上时,钢丝和防砂钢管 的表面都要产生一定程度的磨损和轻微的变形,在地层中各种液体的作用 下,便很快产生腐蚀,严重影响油井的防砂效果和采收率。而目前采用的 割缝衬管的滤砂渗油通道也是长条形的,自洁性差,容易堵塞。梯形割缝 筛管尽管避免了上述一些缺陷,但梯形割缝筛管流通面积较焊接直缝式筛 管要小,制造成本相对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 种焊接直缝式筛管,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加工制造容易,能解决防砂筛 管流通面积较小、防砂效果差、采油率低且自洁性差、容易堵塞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焊接直缝式筛管, 由上接头和下接头以及焊接在二者之间的中空的筛管管体组成,其特征在 于:所述管体由多个同心且形状结构均相同的齿形隔环,以及多个平行焊 接在齿形隔环圆周外侧且直径均相同的不锈钢圆柱杆组成,每两个相邻齿 形隔环间的间距为5-15cm;所述管体的长度为500-6000mm;
所述齿形隔环的外圆上设置有由多个均匀分布的圆弧凹槽组成的圆 弧齿形槽一,所述圆弧凹槽的结构与不锈钢圆柱杆的结构相对应;所述上 接头和下接头与管体的连接端外侧均设置有圆弧齿形槽二,所述圆弧齿形 槽二和圆弧齿形槽一的结构相同;不锈钢圆柱杆焊接固定在各圆弧凹槽 上,每两个相邻不锈钢圆柱杆间的间距均相等且其间距为0.1±5%-0.25 ±5%mm;所述不锈钢圆柱杆的直径为2.5-5mm,齿形隔环的外径为 60-400mm。
所述多个齿形隔环呈等间距分布。
所述齿形隔环为碳素钢、奥氏体不锈钢隔环或铁素体不锈钢隔环。
所述上接头和下接头与管体的连接部外侧均采用盖面焊进行连接固 定。
所述不锈钢圆柱杆为实心圆柱杆。
所述齿形隔环的内径为50-360mm。
所述圆弧齿形槽一中的两个相邻圆弧凹槽间凸台的厚度小于齿形隔 环的厚度。
所述齿形隔环的厚度为5-8mm。
所述管体的长度为2200mm,管体的外径为102mm;齿形隔环的外径为 98mm,内径为85.6mm,厚度为5mm,相邻两个齿形隔环间的间距为0.15 ±5%mm;不锈钢圆柱杆为的直径为3mm;所述圆弧齿形槽二和圆弧齿形槽 一中的圆弧凹槽的直径对应为2.5mm;所述齿形隔环的厚度为5mm,凸台 的厚度为3mm;上接头和下接头与管体的连接端的外径均为9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石油大学,未经西安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03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牙体轴向角度转移器
- 下一篇:一种电动助力转向控制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