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夏用轮胎胎面的橡胶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9622.5 | 申请日: | 2008-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9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申贤秀;安男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轮胎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21/00 | 分类号: | C08L21/00;C08K9/10;B60C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 亭;苗 堃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胎 橡胶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夏用轮胎胎面的橡胶组合物,更详细地说,涉及在维持耐磨耗性的同时提高在湿滑路面和干燥路面的行走性能的夏用轮胎胎面的橡胶组合物。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夏用轮胎中,作为用于改善和提高行走性能的对策,在夏用轮胎的橡胶组合物中增加增强剂的添加量,或者使用苯乙烯含量或乙烯基含量多而玻璃化转变温度高的高分子物质。
然而,增加增强剂的添加量不仅在加工性方面发挥非常不利的作用,而且在性能上也产生问题。
因此,一直以来都在进行不使用这样的方法而提高行走性能的努力。
最近,将二氧化硅化合物用于胎面,来提高在湿滑路面的行走性能。二氧化硅化合物在改善和提高在湿滑路面的行走性能方面非常有用,但在耐磨耗性能方面发挥非常不利的作用。不仅如此,成本也比炭黑化合物高的多,在干燥路面的行走性能和操控性能并没有令人刮目的优点。
此外,作为其他的以往技术,在大韩民国公开特许2002-37596号中公开有如下技术,即对湿滑路面和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优异、且用于改善行走性能的技术,该技术提供如下的胎面:将轮胎胎面的结构区分为从肩部到内侧满足特定物性的几个部位,并由具有适于各性能的化合物及物性的橡胶组合物形成。
然而,即使在肩部和内侧用性质不同的橡胶组成,也难以满足在多种路面的行走性,在挤出工序中的作业复杂,无法避免设备的变更,存在成本上升和生产率降低的问题。
作为用于提高夏用轮胎的制动性能的专利文献,可列举如下的专利文献。
大韩民国公开特许第2002-37596号《轮胎胎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夏用轮胎胎面的橡胶组合物:通过使用含相变物质的微囊,防止高温下轮胎胎面部的温度上升,从而在维持耐磨耗性的同时,能够提高在湿滑路面和干燥路面的行走性能。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在下面进行说明,且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明确。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所要求保护的范围示出的方法和组合来实现。
本发明所述的夏用轮胎胎面的橡胶组合物含有原料橡胶和相对于所述原料橡胶100重量份为1~25重量份的微囊,该微囊含有相变物质。
此处,优选所述微囊含有一个以上的单元(cell),在所述单元内部,相变物质形成核。
此外,所述相变物质的凝固点为44.4℃~61.4℃,可以使用选自碳原子数为22~28的正烷烃系、环状烷烃系和含芳香族的烷烃系化合物中的一种以上的物质。
此外,所述单元优选用选自丙烯酸酯单体、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氰化乙烯基系单体和马来酰亚胺单体中的一种以上的单体制造。
本说明书和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中使用的术语和单词不能限定于通常或辞典的意思来解释,发明人为了用最佳方法说明自己的发明,应当基于能够恰当地定义术语概念的原则,以符合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意思和概念的形式来进行解释。
因此,本说明书中记载的的实施例和在附图中示出的构成只不过是本发明最优选的一个实施例,并不能全部表达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因此,应当理解在本申请时能够置换这些方式的多种等同物和变形例是可能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夏用轮胎胎面的橡胶组合物含有原料橡胶和微囊。
所述原料橡胶只要是天然橡胶、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等通常的夏用轮胎胎面中使用的橡胶即可。
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微囊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所述微囊中,相变物质(Phase Change Material;通常称为“PCM”)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无温度变化地从固相转成液相或者从液相转成气相或者相反地转相(phase),并且能够吸收或放出热能的物质,将在相变化时维持同一温度且吸收或放出的热称为潜热。
即,相变物质通过从固体转成液体的其状态发生变化的相变化过程吸收热而蓄积潜热,相反,如果相变物质的温度下降到从液体转成固体的其状态发生变化的凝固点以下的温度,放出贮藏的潜热而使周围的温度上升。
作为这样的相变物质的例子,可列举十六烷、十七烷、十八烷、十九烷等烷烃族烃和氯化钙六水合物(CaCl2·6H2O)、氮化锂三水合物(Li3N·3H2O)、氮化锌六水合物(Zn3N2·6H2O)等无机氢氧化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轮胎株式会社,未经韩国轮胎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96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