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摆式铁路货车的圆弧面副承载鞍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7839.2 | 申请日: | 2008-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8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赵永翔;林峰;杨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F5/02 | 分类号: | B61F5/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博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树明 |
地址: | 610031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摆式 铁路 货车 圆弧 承载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摆式铁路货车的圆弧面副承载鞍组件。
背景技术
货物列车转向架中有两个侧架,一个侧架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承载鞍组件,通过承载鞍组件与轮轴的轴承相连,也即,承载鞍组件是货物列车转向架中连接侧架与轴承的传力组件。图6是现有的摆式货车承载鞍组件的解体图。如图6所示,现有摆式铁路货车承载鞍组件的构成是:摇动座2'的上部固定在侧架1导筐1a内,承载鞍4'置于摇动座2'下方的侧架1的导筐1a内,且承载鞍4'上部的凹形弧面与摇动座2'下部的凸圆弧面活动配合。由于凹形弧面的半径大于凸圆弧面的半径,因此二者的配合是线配合。承载鞍4'下部与轴承外圈接触配合。侧架1摆动带动摇动座2'在承载鞍4'的凹弧面上摆动,以侧偏线接触的形式,把力传到承载鞍4',再传到轴承5上。由于以侧偏线接触的方式传力,接触处受力大,承载鞍4'及与承载鞍4'配合的轴承5的受力不均匀,局部应力大,摇动座、承载鞍和轴承容易产生疲劳破坏。
同时,该类承载鞍摇动座2'的回转中心具有开放性,对侧架1的偏摆角度在承载鞍组件上没有做限制。图7a、图7b、图7c分别是现有摆式货车承载鞍组件在侧架不摆、左摆、右摆三种情况下的摇动座传力、承载鞍及轴承受力的力学原理图(三图中承载鞍及轴承的视图方向为图6的右视方向)。结合图6及图7a可看出:侧架1无偏摆时,摇动座2'向承载鞍4'传递垂直向下的载荷F,这时承载鞍4'无偏载、摇动座2'的回转中心A处于最上端。图7b则示出:侧架1下端向左侧摆动时,通过摇动座2'向承载鞍4'传递垂直向下的载荷F和横向向左的载荷P,这时承载鞍4'左侧偏载、摇动座2'的回转中心B偏右且低于最高点A。图6及图7c示出:侧架1下端向右侧摆动时,通过摇动座2'向承载鞍4'传递垂直向下的载荷F和横向向右的载荷P,这时承载鞍4'右侧偏载、摇动座2'的回转中心C偏左且低于最高点A。摇动座2'以线接触的方式把力传递到承载鞍4'。
图6及图7a、图7b、图7c示出,如果侧架1下端要从左摆向右侧,这时候横向力从向左变为向右,需要克服摇动座2'与承载鞍4'之间的摩擦力、阻力矩F·LBE(LBE是力F的力臂)和摇动座2'回转中心由B点升到A点的势能才能实现。回摆力不够时,就形成了所谓的摇动座2'“卡死”现象,不能实现摆动功能。侧架1从左摆向右侧的情况类似。另外,由于制造、装配、磨损等原因造成侧架1和摇动座2'的轴线与承载鞍4'的轴线不垂直时,摇动座2'将以歪斜的方式与承载鞍4'接触,不仅承载鞍4'与轴承2'受歪斜载荷,还会使侧架1丧失摆动功能。如果丧失摆动功能,承载鞍4'和轴承5惰性地偏向一侧受力,使局部疲劳损伤加剧,降低摇动座2'、承载鞍4'和轴承5的疲劳寿命。
因此,现有摆式铁路货车承载鞍组件具有线传力、偏载、易卡死的缺点,从而降低摇动座、承载鞍和轴承寿命,难以保障摆式列车转向架侧架的摆动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摆式铁路货车的圆弧面副承载鞍组件,装配在侧架两端。该承载鞍组件能使轴承受载均匀,侧架摆动功能可靠,摇动座、承载鞍和轴承疲劳寿命长。
本发明实现其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摆式铁路货车的圆弧面副承载鞍组件,含有固定在侧架的导筐内的摇动座、摇动座下方的承载鞍,承载鞍下部与轴承外圈接触配合。其结构特点是,摇动座上表面两端镶嵌在侧架的导筐上部的两边,摇动座的下方有一拱形柱,该拱形柱的上部为凸圆弧面,底部为平面,摇动座下表面的凹圆弧面与拱形柱的凸圆弧面面配合,拱形柱的底部平面与承载鞍的顶部平面相连。
图5a、图5b、图5c分别是本发明在侧架不摆、左摆、右摆三种情况下,拱形柱及承载鞍的受力力学原理图。图1及图5a、图5b、图5c示出,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和力学原理是:摇动座以面接触方式将来自侧架的力传递给拱形柱、承载鞍及其下方的轴承。侧架左摆时,主要通过拱形柱的凸圆弧面的右侧面传力,合力∑F方向指向承载鞍的中心附近,无偏载;侧架右摆时,主要通过拱形柱的凸圆弧面的左侧面传力,合力∑F方向也指向承载鞍的中心附近,也无偏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78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交错式搭接焊接的汽车地板边梁
- 下一篇:汽车驻车操纵机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