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烯糖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47708.4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7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邵华武;赵晋忠;魏善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309/30 | 分类号: | C07D309/30 |
代理公司: | 成都赛恩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2 | 代理人: | 彭晓波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乙酰化烯糖、乙酰化二糖烯糖和 苯甲酰化烯糖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有机化合成和药物合成中,乙酰化烯糖、乙酰化二糖烯糖和苯甲酰化烯 糖是合成活性天然产物、O-糖苷、C-糖苷、N-糖苷和S-糖苷等化合物的重要原 料。目前,关于乙酰化烯糖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可以检索到十几种以上,并不 断有新的工艺报道;但对乙酰化二糖烯糖和苯甲酰化烯糖制法的报道则很少。 制备烯糖的主要方法是从1-位的取代糖经消除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如:(1)J.Am. Chem.Soc.,2005,127(30),10747-10752。
又如:(2)Synlett,2005,4,587-590。
还如:(3)J.Org.Chem.,1999,64,3987-3995。
再如(4)Tetrahedron Lett.,2001,42(42),7371-7374。
上述几种合成方法均能得到产品,但存在着试剂贵、使用有机溶剂、产率 不高和操作繁琐等不同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烯糖的制备方法中成本高、操作繁琐和产率不高 等缺点,我们提供了一种原料便宜、产率高、节能环保和简便有效的合成烯糖 的方法。
制备烯糖的反应过程如下:首先在PEG(PEG-400、PEG-600和PEG-2000) 和水的体系中加入乙酰化溴代葡萄糖(乙酰化溴代甘露糖、乙酰化溴代半乳糖、 乙酰化溴代麦芽糖、乙酰化溴代乳糖、乙酰化溴代纤维二糖、苯甲酰化溴代甘 露糖、苯甲酰化溴代半乳糖、苯甲酰化溴代阿拉伯糖和苯甲酰化溴代-L-鼠李 糖),再加入Zn粉,反应生成乙酰化葡萄烯糖(乙酰化半乳烯糖、乙酰化麦芽 烯糖、乙酰化乳糖烯糖、乙酰化纤维二糖烯糖、苯甲酰化甘露烯糖、苯甲酰化 半乳烯糖、苯甲酰化阿拉伯烯糖和苯甲酰化-L-鼠李烯糖)。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合成烯糖和二糖烯糖的方法。本发明的优点 是:操作简单、工艺流程短,且产率高、反应快、成本低、三废少,节能环保, 易于工业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列举以下实施例:
实例1:在25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g乙酰化溴代葡萄糖、0.5mL PEG-600 和0.5mL H2O,再加32mg锌粉,室温下搅拌反应20分钟,TLC检测反应完全 后,经硅胶柱纯化,得纯的乙酰化葡萄烯糖58mg,产率88%。
实例2:在25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g乙酰化溴代葡萄糖、0.5mL PEG-400 和0.5mL H2O,再加32mg锌粉,室温下搅拌反应20分钟,TLC检测反应完全 后,经硅胶柱纯化,得纯的乙酰化葡萄烯糖55mg,产率83%。
实例3:在25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g乙酰化溴代葡萄糖、0.5mL PEG-2000 和0.5mL H2O,再加32mg锌粉,室温下搅拌反应20分钟,TLC检测反应完全 后,经硅胶柱纯化,得纯的乙酰化葡萄烯糖57mg,产率86%。
实例4:在25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g乙酰化溴代葡萄糖、0.5mL PEG-600 和1.0mL H2O,再加96mg锌粉,室温下搅拌反应20分钟,TLC检测反应完全 后,经硅胶柱纯化,得纯的乙酰化葡萄烯糖56mg,成产率85%。
实例5:在25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g乙酰化溴代葡萄糖,0.5mL PEG-600 和1.5mL H2O,再加64mg锌粉,室温下搅拌反应20分钟,TLC检测反应完全 后,经硅胶柱纯化,得纯的乙酰化葡萄烯糖53mg,产率80%。
实例6:在25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g乙酰化溴代甘露糖、0.5mL PEG-600 和0.5mL H2O,再加32mg锌粉,室温下搅拌反应20分钟,TLC检测反应完全 后,经硅胶柱纯化,得纯的乙酰化葡萄烯糖53mg,产率80%。
实例7:在25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g乙酰化溴代半乳糖、0.5mL PEG-600 和0.5mL H2O,再加32mg锌粉,室温下搅拌反应20分钟,TLC检测反应完全 后,经硅胶柱纯化,得纯的乙酰化半乳烯糖54mg,产率8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77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含氟聚硅氧烷及其用途
- 下一篇:辅助转育川麦42高产位点的分子标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