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光发光二极管及其氟氧化物荧光粉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7396.7 | 申请日: | 200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3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索辛纳姆;罗维鸿;蔡绮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维鸿 |
主分类号: | C09K11/80 | 分类号: | C09K11/80;H01L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31上海市徐***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光 发光二极管 及其 氧化物 荧光粉 | ||
【发明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电子技术领域,尤指一种与广义 上被称之为固态光源(Solid state lighting)的照明技术 有关的氟-氧化物荧光粉及使用该荧光粉的半导体光源。
【先前技术】
稀土发光材料是当今照明技术的基础之一,主要用 于制造蓄能灯。至今蓄能灯用的都是RGB三基色荧光粉, 如Y2O3:Eu,CeLaPO4:Tb和BaMgAl10O17:Eu成分。PDP荧 光屏的重要组成即为稀土RGB荧光粉,其中使用 BaMgAl10O17:Eu成分作为蓝光,(Gd,Y,Tb)BO3成分作为绿 光,(Gd,Y,Eu)BO3成分作为红光,它们在UV短波辐射 激发下发光。当今的等离子显示器主要采用的是CRT。 CRT显示器是以Y2O2S:Eu成分的稀土荧光粉为基础的。 部分稀土荧光粉被用于荧光灯上以确保在LCD上生成清 晰完整的图象。
Gd2O2S:Tb成分的稀土荧光粉还可用于医疗上的人 体X-光透视。Y2O2S:Tb成分的荧光粉则用于专门的领域 -x-γ光描记器。
在微电子学和照明技术学的交叉处出现了一个新的 领域,称之为固态光源。这一新兴技术在创造高效能半 导体新光源时甚至离不开稀土荧光粉。半导体中采用已 知的以铈作为激活剂的钇-铝石榴石荧光粉(YAG:Ce), 其可以产生不同色调的白光辐射(请参照G Blasse Luminescence material.Springer,Amst,Berlig 1994)。
稀土荧光粉被大规模地应用于核物理学和原子动力 学。在现代科学和工业领域所有的辐射剂量测定仪都运 用了这种发光材料。从以上列举的这些例子可以看出, 稀土荧光粉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并且它是无可替代的。
仅从上述的简单列举中就可以看出稀土荧光粉的应 用非常广泛,已经覆盖到很多不同的领域方向。但本专 利中只研究稀土荧光粉应用于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优 点。在该技术领域,以III AVB化合物,如Ga(As,P)或 (Al,Ga)P为基础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进化发展非常稳 定,创造出了一种不多见的辐射-其不是非常亮,但主 要发红光和绿光的辐射。这一技术曾被专用于一种小尺 寸的显示器上,以得到各种不同信号的显像。但这种发 光二极管的效能较低,发光亮度不超过L=100烛光/m2。 日本研究学人中村修二(S.Nakanura)领先创造出 In-Ga-N(请参照S Nakamura Blue laser Berlig Springer, 1997)基础上的高效能量子架构发光二极管,从技术上解 决了生产用于照明技术(请参照S Schimizu的美国专利 US 6,614,179)的白光发光二极管的问题。日亚公司的专家 们曾提出制造以In-Ga-N半导体异质结为基础的二元发 光二极管,其发射出的白光是由少量第一级的异质结蓝 光辐射及大量的荧光粉再生黄光辐射组成的。根据牛顿 的补色定律,由(Y,Gd,Ce)3(Al,Ga)5O12荧光粉颗粒产生 的再生黄色辐射与异质结的蓝光辐射结合得到白光辐 射。
YAG:Ce荧光粉属于稀土氧化物荧光粉系列,其特性 (参数)多半是由双组分中的其中一个激活剂决定的。 半导体发光材料的辐射性能是由荧光粉中加入少量激活 剂的主要成分决定的。根据这一准则,以II A VIB化合物 (即氧化物,硫化物,碲化物以及少量激活离子Ag+1或 Cu+2或氧离子所形成的混合物)为基础的发光材料属于 半导体荧光粉。当少量激活剂Ag+1的浓度保持不变,随 着ZnS和CdS的浓度比发生变化,II A VIB半导体荧光 粉可以产生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辐射。而以Eu+3离 子作为激活剂的荧光粉,即使改变化合物的成分和化学 架构,所产生的辐射也只有红-橙色或红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维鸿,未经罗维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73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