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文件下载的方法和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46968.X | 申请日: | 2008-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5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 发明(设计)人: | 秦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Q7/22 | 分类号: | H04Q7/22;H04L12/54;G06F17/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叶树明 |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文件 下载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网络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文件下载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移动终端都支持网络客户端应用从网络上下载文件,如图片、mp3(MPEG Audio Layer3,MPEG音频播放格式)音频、影音video等,利用现有技术下载文件需要时需要先将下载的文件缓存到内存中,之后一次性写入EFS(Encrypting File System,加密文件系统)文件。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利用现有技术时,下载文件大小受限于能分配给下载的内存,而且一次性写入文件所花时间太长,可能导致正在运行的任务没有及时发送脉冲信号,移动终端重启;若写文件时间太长,界面会一直停留在最后的界面,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文件下载的方法和装置,可以实现实时发送脉冲信号,避免监控系统长期得不到信号而复位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文件下载的方法,包括:
读取预下载文件的数据;
将所述读取的数据写入加密文件系统文件;
向监控系统发送信号,所述信号用于表示文件下载程序运行正常。
同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文件下载的装置,包括:
读取模块,用于通过平台接口读取预下载文件的数据;
写入模块,用于将数据写入加密文件系统文件;
发送模块,用于所述写入模块将数据写入加密文件系统文件后,向监控系统发送信号,所述信号用于表示文件下载程序运行正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读取预下载文件的数据并将所述读取的数据写入加密文件系统文件,然后向监控系统发送信号,所述信号用于表示文件下载程序运行正常。较好的避免了内存对下载大文件时的限制,而且在写入数据后向监控系统发送信号,消除了文件写入阻塞时间长可能带来的重启的问题,提高用户等待的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文件下载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文件下载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文件下载的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文件下载的方法和装置,可以实现实时发送脉冲信号,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而且避免了内存容量对下载文件大小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文件下载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文件下载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s101、读取预下载文件的数据,并将所述读取的数据写入加密文件系统文件。现有技术在下载文件时需要先将读取的数据写入内存,再经内存写入加密文件系统文件,此处直接将读取的数据写入加密文件系统文件,使文件大小与内存容量不产生直接的关系。
步骤s102、向监控系统发送信号,所述信号用于表示文件下载程序运行正常。监控系统在一段时间内未接收到正在运行的系统发送的信号,会默认正在运行的系统异常而复位系统。
通过上述步骤将读取的数据直接写入加密文件系统文件,使下载文件的大小不受内存的限制,并在写入文件后向监控系统发送信号,以避免监控系统复位系统。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文件下载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
步骤s201、网络客户端通过套接字socket读取数据。具体的,网络客户端利用平台接口socket读取数据,
其中socket用于描述通信的目的IP地址、使用的传输层协议和使用的端口号,由此来区分来自不同应用程序进程或网络连接的通信,实现数据传输的并发服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69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改进的弹性元件的吸收物品
- 下一篇: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