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改变LED光线路径的透镜及透镜组合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6708.2 | 申请日: | 2008-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9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李立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晶亮电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5/04 | 分类号: | F21V5/04;H01L33/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一斌;王 琦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变 led 光线 路径 透镜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改变LED光线路径的透镜及透镜组合,尤其涉及一种能将LED光线的路径进行调整,以投射出所需投射范围的光照区域的透镜及透镜组合。
背景技术
光线照明对于夜晚来临时是十分重要的,自从爱迪生发明灯泡以来,提供光线照明的器具不断在进行改良,为了提供亮度佳及省电的光源,目前已有发光二极管(LED)的诞生,此种光源因为具备体积小且发热量低的优点,近年来以逐渐取代传统灯泡,广泛的使用在各场合的照明。
以现有LED取代灯泡使用于路灯的场合,虽然可以降低电能的使用量,但光线的照明广度却不尽理想,原因在于LED照明器具上所使用的灯罩多为平板状的透明片体,其上并未设置有任何变更光线路径的结构,仅供光线穿透和保护LED灯泡之用,因此无法将光线路径调整至光源投射最佳的照射范围,故在使用上仍有照明广度不佳的问题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LED光线的路径进行调整以投射出所需投射范围的光照区域的透镜及透镜组合。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手段实现,其中本发明可改变LED光线路径的透镜具有一透明片状本体,该本体其中一面形成为曲弧面,另一面设有一沟槽,该沟槽的槽底也形成为一曲弧面,该本体上的曲弧面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具有不同曲弧面曲度。
本发明的透镜组合将具有上述结构的透镜经由矩阵状的数组排列形成为一面状的板体。
通过上述结构,本发明能将LED光源的光线加以调整,当光线经过本发明的透镜时,能够被适当的调整并改变光线路径再透射出去以投射出所需范围大小的光照范围,因此能解决现有LED光源在使用上的种种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透镜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透镜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透镜的底视图。
图4为本发明透镜搭配LED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透镜组合的实施例平面图。
图6为本发明透镜组合的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透镜在Y轴方向改变光线路径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透镜在X轴方向改变光线路径的示意图。
图9为不具本发明透镜的LED所照射的光形区域图。
图10为具有本发明透镜的LED所照射的光形区域图。
图11为一椭圆的表示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本体
11 曲弧面
12 沟槽
13 曲弧面
14 倾斜面
20 光源
21 聚光反射板
30 板体
31 组合片
32 组装孔
40 路灯
a 短轴
b 长轴
c 截取弧面
d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看图1所示,本发明可改变LED光线路径的透镜具有一透明片状本体10,该本体10其中一面形成为曲弧面11,另一面设有一沟槽12,该沟槽12的槽底也形成为一曲弧面13。
请参看图1至图3所示,本体10的曲弧面11为椭圆弧面,在X轴方向的椭圆弧的短轴与长轴的比率范围为0.3111~0.5777,而Y轴方向的椭圆弧的短轴与长轴的比率范围为小于或等于0.1666,而沟槽12槽底的曲弧面13也为椭圆弧面,其Y轴方向的椭圆弧的短轴与长轴的比率范围为0.1666~0.8333,而X轴方向则呈直线。
请参看图11所示,上述椭圆弧取自一椭圆中较平缓区域,以图11所示的椭圆为例,其中a为短轴,b为长轴,c则为截取弧面,上述曲弧面即为截取弧面c,图11所述的椭圆为短轴a与长轴b之比值为14/45。
请参看图7和图8所示,通过本发明透镜本体10的曲弧面结构,当LED光线穿过时,能通过本发明透镜本体10改变光线路径,进而形成所需照明范围的光线投射效果。
再请参看图9和图10,其中图9为不具本发明透镜的LED所照射的光形区域图,图10为具有本发明透镜的LED所照射的光形区域图,两者加以比较可以确认本发明的透镜可以将LED所产生的光形加以改变以符合照明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晶亮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晶亮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67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