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喷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6651.6 | 申请日: | 2008-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4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和旺昌喷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B7/04 | 分类号: | B05B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 俊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喷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喷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二流体喷雾装置。
背景技术
喷嘴装置为液体雾化原理的应用,其依据液体雾化原理可分为单流体和二流体两种。单流体喷嘴又称为液体加压式喷嘴,其是利用帮浦将液体加压至所需压力,而后流经喷嘴内部的特殊机构,最后再经过出口分散出去。此种类型的喷嘴,其平均喷雾粒径较粗,若欲将喷雾粒径变小,则需提高使用压力或缩小孔径,因此易有帮浦选择和喷嘴堵塞的问题。二流体喷嘴又称为气体辅助式喷嘴,其使用高压气体(一般为空气)为动力冲击液体,破坏液体的表面张力,辅助液体微雾化,再经由出口分散出去。与单流体喷嘴比较,二流体喷嘴可生成更微小的颗粒,且该喷嘴孔径较大,可减少异物阻塞,流量调整范围也变大。
二流体喷嘴的雾化机构可以分为内部雾化和外部雾化。外部雾化为液体离开系统后,在外部直接以气体冲击液体,使气体与液体碰撞混合形成雾化,由于作用区域位于外部,因此没有压力可以再利用。内部雾化在喷嘴本体之内供给气体,以气体冲击液体,经过混合腔混合液体与气体,再经过各种型式的出口孔(如圆孔、长条状开口等)形成所需的分散形式与效果于指定表面上。外部雾化较常使用于环境增湿、气体降温等,而内部雾化由于出口孔的设计,较常使用于对象洗净、液体分布、钢胚冷却等。对于现有设计的二流体喷嘴,很难同时满足空气消耗量少、液滴粒径小和冲击力大的条件,因为上述三项变量乃是互相牵引,当空气消耗量越少时,冲击力越小,则液滴粒径越大;反之,粒径越小,所需冲击力越大,则空气消耗量越大,然而大的空气量将带走气流中大比例的液滴,若通过缩小孔径以提高液滴速度增加冲击力,则在气体速度到达音速时达到极限,因此,无法通过孔径的缩小来满足以上的三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提供液滴速度的流体喷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流体喷出装置,包含:
腔体,流体进入其中混合;
至少一个加速单元,所述加速单元设置于腔体内或与腔体连接,用以加速腔体内的流体;
流体出口处,所述流体出口处连接至所述加速单元的一端。
所述流体喷出装置为一种二流体喷雾系统。
所述流体喷出装置为一喷嘴。
所述流体喷出装置为一风刀式雾化系统。
所述加速单元为至少一个文氏管。
所述加速单元为至少一个孔口。
本发明所述的流体喷出装置,通过设置一或多段式加速单元,以提高流体速度。该流体喷出装置可为二流体喷雾系统,由于在传统的二流体喷雾系统中,加压空气仅能被利用一次,大部分的加压空气在经过一次加速之后即消失于大气中,而设置一或多段式加速单元,空气可以多次地被回收利用,以多次加速液滴,达到所要求的液滴速度。若液滴速度或粒径已可满足需求,则可降低空气的压力。因此,设置加速单元的喷嘴装置,可以在不增加压力的情况下,增加液滴速度,达到降低空气消耗量的需求。
本发明中设置的加速单元可以同时获得更大的冲击力和更小的液滴粒径,越高速的水滴越会裂开成细微的粒径,而速度越快、粒径越小的水滴,在工业上的应用可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未设置加速单元的二流体喷嘴结构的简单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一个文氏管作为加速单元的二流体喷嘴结构的简单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两个文氏管作为加速单元的二流体喷嘴结构的简单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设置一个孔口作为加速单元的二流体喷嘴装置简单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设置两个孔口作为加速单元的二流体喷嘴装置简单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文氏管作为加速单元的风刀装置的简单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孔口作为加速单元的风刀装置的简单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文氏管结构的简单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孔口结构的简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详细揭露本发明的装置的特征,通过下述各实施例,配合所附图示,对本发明的一种流体喷出装置,尤其关于一种二流体喷雾装置,做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和旺昌喷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和旺昌喷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66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