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携式装置托座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6389.5 | 申请日: | 2008-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2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光;彭文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33 | 分类号: | H01R13/633;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携式 装置 托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携式装置托座,尤其是涉及托座具有退出装置,用以分离可携式装置与托座连接器的连结。
背景技术
可携式装置功能设计相当简化,常需借助主机高效能的运算能力,进行大容量或较复杂资料处理。为了便于连结,主机常利用分开的托座,供可携式装置直接插置连结。
如图1所示,为美国公开第2006250764号专利案的背景技术托座1。该托座1上凹设一插槽2,插槽2底部固定一连接器3,连接器3利用一电线4电性连结至主机(图未示)。当可携式装置5需要借助主机时,将可携式装置5插入插槽2,并施加压力,使可携式装置5底部嵌入连接器3,让可携式装置5与主机连结,并通过托座1支撑可携式装置5。
然而,可携式装置5的体积不大,为了节省摆置的空间,托座1的体积相对较小。当需要拔出可携式装置5时,托座1的重量不足以让连结的连接器自动分离。必须通过一手按住托座1,再利用另一手施力脱离连结的连接器,才能顺利拔出可携式装置5,无法以单手操作,不仅使用上不方便,且常因不平衡错误的施力方向,造成托座1的连接器3松动受损。因此,现有可携式装置托座在退出的结构上,仍有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携式装置托座,通过按键式退出装置,以杠杆施力分离连结器,方便单手取出可携式装置。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携式装置托座,让多个顶杆由连结器周围顶出,将可携式产品平衡推离承座连结器,避免连接器松动受损。
为了达到前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可携式装置托座在壳体侧边设一开孔,底部凸设一对轴架,轴架上端形成支槽,插槽凹设在壳体上端,底部设安装孔,安装孔周围设多个通孔,连接器凸设在该安装孔,退出装置在转架两侧边凸设枢轴枢接于支槽,一端固定一按键,容纳在开孔中,按键两侧各设一扣勾,单上升方向勾住开孔内缘,转架的另一端形成至少一连杆,一顶块在相对连杆的位置,挖设顶孔与连杆枢接,其上端配合通孔数目,向上凸设数顶杆嵌入通孔中,一弹簧一端固定在按键对边的转架上,另一端顶于壳体,弹簧顶升按键,使扣勾勾住该开孔内缘,而顶杆停留通孔中,下压按键则使顶杆凸出通孔。
本发明可携式装置托座的壳体包含上盖及底座,上盖罩盖住底座,其间形成该中空内部,开孔设在上盖侧边。连接器一端连接缆线,设在一连接座,连接座固定壳体。顶块在顶杆间设一凹槽,避免上升时碰触连接座。通孔设在连接器的两侧,以平衡施力脱离可携式装置。枢轴在靠转架各设一定位片,使两定位片顶于轴架,防止转架侧向移动。连杆在端头形成圆柱端,与顶孔圆弧状的孔边形成枢接,使枢接顺着利转动。转架在按键对边凸设一固定销,作为固定弹簧。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托座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可携式装置托座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可携式装置托座的零件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托座连结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托座脱离状态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托座
11 壳体
12 插槽
13 连接器
14 退出装置
15 上盖
16 底座
17 开孔
18 安装孔
19 通孔
20 轴架
21 支槽
22 缆线
23 连接座
24 转架
25 顶块
26 弹簧
27 枢轴
28 定位片
29 按键
30 扣勾
31 固定销
32a、32b 连杆
33a、33b 圆柱端
34a、34b 顶孔
35a、35b 顶杆
36 凹槽
37 可携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加以说明如下。
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3,图2为本发明可携式装置托座10组合图,图3为本发明可携式装置托座10的零件分解图。本发明的托座10适用于例如手机、MP3及外接式硬盘等可携式装置,托座10包含壳体11、插槽12、连接器13及退出装置14等。主要在壳体11上设插槽12,插槽12内固定连接器13,退出装置14设于壳体11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63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