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隔振框架解耦的硅微陀螺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43293.3 | 申请日: | 200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8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吴学忠;李圣怡;肖定邦;侯占强;董培涛;满海鸥;王浩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19/56 | 分类号: | G01C19/56;B81B7/02;B81C1/0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晖 |
地址: | 410073湖南省长沙市砚瓦池正街47***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框架 陀螺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采用隔振框架解耦的硅微陀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基板(1)和位于第一基板(1)上方的第二基板(16),所述第一基板(1)上设有两个检测电极(2),所述第二基板(16)包括可沿驱动方向振动的两个结构相同且对称布置的驱动质量块(7)、可沿检测方向振动的两个结构相同且对称布置的检测质量块(14)、驱动电极以及隔振框架组件,所述两个检测质量块(14)位于第一基板(1)上两个检测电极(2)的上方,隔振框架组件位于第二基板(16)的中部,隔振框架组件的两端分别通过弹性梁与驱动质量块(7)和检测质量块(14)相连,所述隔振框架组件包括隔振框架(13)和框架支撑梁(11),框架支撑梁(11)固定于隔振框架(13)的内部,所述隔振框架(13)的外侧分别通过弹性梁与两个驱动质量块(7)和两个检测质量块(14)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隔振框架解耦的硅微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16)的中部通过中间锚点(15)固定于第一基板(1)的上方,所述隔振框架组件中框架支撑梁(11)通过刚性梁(12)与中间锚点(15)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采用隔振框架解耦的硅微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质量块(7)和检测质量块(14)以及隔振框架组件上均开设有阻尼孔(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329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