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流微泵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43005.4 | 申请日: | 2008-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7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 发明(设计)人: | 罗振兵;夏智勋;王林;王德全;胡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 主分类号: | F04B43/02 | 分类号: | F04B43/02;F04B45/04;F04B53/00;F04F5/00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立武 |
| 地址: | 410073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流体传输的泵,尤其是一种利用合成双射流激励机构驱动的连续流微泵。
背景技术
自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mits和Wallmark两位教授于1980年首次研制成功一种压电驱动的蠕动式微机械泵以来,微泵就一直是MEMS(微机电系统)研究的热点。目前,微泵已在航空航天器、机器人、汽车、医疗器械、生物基因工程、微型机械等领域里得到成功应用。微泵的广泛应用、其巨大的研究价值,使之在当前的微执行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展水平已被认为是MEMS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微泵按其泵流特征可分为两大类:往复式微泵和连续流微泵。往复式微泵是利用机械部件振动来驱动流体,如压力驱动微泵;连续流微泵主要是基于非机械式能量直接转化为流体连续流动,如电水力驱动、电渗驱动、热驱动微泵等。连续流微泵由于无机械往复运动部件,因此结构简单,可以实现流体的连续稳定传输,但是连续流微泵泵流流量小、工作性能也极大地受流体性能的影响,只适合很少的一部分流体,且很难实现气体的传输。往复式微泵如压力驱动微泵,利用机械部件振动引起的压强梯度来驱动流体传输,其工作原理简单,泵流流量大,适用范围广,是目前微泵应用和研究的重点。但是,往复式微泵由于是利用机械部件振动来驱动流体,很难实现流体的连续稳定传输,这是往复式微泵最大的工作缺陷,如应用于气流式惯性器件中的压电射流泵,其射流信号的连续稳定直接影响压电射流角速度传感器的性能。
现有技术中往复式微泵和连续流微泵存在的不足就在于:
1、往复式微泵由于是利用机械部件振动来驱动流体,很难实现流体的连续稳定传输,这是往复式微泵最大的工作缺陷。
2、连续流微泵主要是基于非机械式能量直接转化为流体连续流动,流量小,其工作性能极大地受流体性能的影响,只适合很少的一部分流体,且很难实现气体的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往复式微泵和连续流微泵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却能够有效实现流体连续稳定传输,且流量大,可以传输气体的连续流微泵。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所述连续流微泵,参见图1~3,具有泵体1。所述泵体1上部具有分流隔板3。其技术特点在于,所述泵体1上部的分流隔板3为两个并列的其截面呈锥形的隔板,即第一分流隔板31和第二分流隔板32。所述第一分流隔板31与第二分流隔板32之间相间隔形成出口11。所述泵体1下部为一合成双射流激励机构2,该合成双射流激励机构2与上述第一分流隔板31与第二分流隔板32组成的分流隔板3之间相间隔形成入口12。所述合成双射流激励机构2具有一振动膜21,该振动膜21轴向置入泵体1下部内腔并将该内腔隔离成一个其上端带第一出口24的第一腔体22和一个其上端带第二出口25的第二腔体23。所述振动膜21的宽度大小与所述泵体1下部内腔的腔径大小匹配,振动膜21的长度大小与该内腔的深度大小匹配。所述泵体1上部的分流隔板3与所述合成双射流激励机构2之间还具有一导流挡板4,该导流挡板4呈薄板状竖立于合成双射流激励机构2上方与上述振动膜21呈同一平面对接,并将第一出口24和第二出口25隔离在该挡板的两侧从而使泵体1内腔形成双射流通道。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由以上构成的连续流微泵,参见图3,其振动膜21在泵体1下部合成双射流激励机构2内来回振动,压缩与膨胀第一腔体22和第二腔体23内的流体。当振动膜21向右侧运动时,第一腔体22处于压缩状态,腔内部分流体经由激励机构2的第一出口24被挤压排出并在下游形成一股射流即第一射流13;而与此同时,第二腔体23处于膨胀状态,流体从左侧入口经由合成双射流激励机构2第二出口25吸入第二腔体23。当振动膜21向左侧运动时,第一腔体22处于膨胀状态,流体从右侧入口经由合成双射流激励机构2第一出口24吸入第一腔体22;而与此同时,第二腔体23处于压缩状态,腔内部分流体经由合成双射流激励机构2第二出口25被挤压排出并在下游形成一股射流即第二射流14。流体在这种吸入与排出交替进行的过程中如上述分别在在第一出口24下游形成非定常第一射流13,第二出口25下游形成非定常第二射流14,该两股射流相位差为180°。第一射流13和第二射流14引射和卷吸入口12两侧流体进入内流区15,第一射流13和第二射流14在导流挡板4的引导下在其末端上方相互作用而融合成一股流量大、波动小的合成射流。这股合成射流经过第一分流隔板31和第二分流隔板32之间的通道整流后形成连续泵流16经由泵体出口11向上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30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