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机来电语音答录系统及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41945.X | 申请日: | 2008-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6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荣;杨建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M1/64 | 分类号: | H04M1/64;H04W4/1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新林 |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机 来电 语音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机,特别是一种手机来电语音答录系统及方法,本发明可实现手机来电时手动或自动给对方一个无法接听的语音提示,请求对方录音并成功给对方录音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的大规模普及,手机成为现在常用的通讯工具,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中手机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必要工具,其中手机用户在接到来电后最常见的操作有:接听此电话、拒绝此电话、不接听也不拒绝直到网络自动挂断。第一种是用户愿意接听或者不得不接听的时候采用,可能会受到对方的打扰;第二种是用户不能接听或不愿接听的时候采用,但对于对方可能不礼貌;第三种是用户没有发觉来电或者已发觉但又不能不礼貌的拒绝时采用,可能使用户觉得很厌烦。
由于现在商务人士工作压力大、思想包袱重,从而导致部分人形成了不接电话的习惯,而为了不给对方留下不礼貌的印象,往往用户会任由手机振铃直到网络自动挂断,但这样会增加用户的反感程度。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手机出现了一些防干扰的功能,以防止一些骚扰电话的打入,但这些功能都只是将垃圾电话挡在大门外,但是这种手机只适合于部分人,不具有普遍性。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来电语音答录系统及方法,能够在用户不方便接电话或者不想被电话打扰的情况下,礼貌给对方进行语音录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机来电语音答录系统,包括中央运算处理器,其中还包括有:
一来电识别模块,与中央运算处理器连接,用于读取来电者的具体信息,并显示来电者的号码;
一人机接口模块,与来电识别模块和中央运算处理器连接,用于识别来电者的号码,并将识别结果发送给通话模块;
一通话模块,与人机接口模块连接,根据获得的来电号码建立通话连接;
一录音模块,与通话模块和人机接口模块连接,用于对来电者的语音信息进行录音。
其中还包括有:一与录音模块连接的存储卡读写模块,用于存储及读取来电者的语音信息。
所述存储卡读写模块连接有一多媒体播放模块,所述多媒体播放模块用于解析存储在存储卡读写模块中的录音文件,将代码解码为语音信号,并通过功放推送到扬声器发声。
一种手机来电语音答录方法,具体包括步骤:
A、当有来电呼入时,来电识别模块启动来电显示界面,读取来电者的具体信息,并将来电者的号码显示在显示界面上;
B、人机接口模块对上述来电者号码进行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开启通话模块建立通话连接;
C、人机接口模块调用录音模块,并发出录音提示,启动录音。
所述来电识别模块识别来电者信息信令报头中的号码信息。
步骤C具体包括:所述录音模块将来电者语音信号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录入手机内存,当内存溢出时,将手机内存中的数据以相同的格式和只读的形式转移到存储卡中,形成录音文件。
步骤C之后还包括步骤D:录音完毕,自动挂断电话,人机接口释放通话模块、录音模块,并在完成存储卡转移数据和完善尾标识文件后也释放存储卡读写模块。
本发明通过人机接口模块和来电识别模块实现对来电号码的识别,建立通话,并通过录音模块对来电者进行提示录音。本发明能够在用户不方便接电话或者不想被电话打扰的情况下,礼貌给对方进行语音录音,让用户即能知道对方是谁,想要对自己说什么,又能礼貌的拒绝对方的电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首先通过人机接口模块调用来电识别模块对来电信息进行读取,并将来电信息在显示屏幕上进行显示,然后对该来电信息中的来电号码进行识别,通过通话模块建立通话,并对来电者进行录音,在录音结束后,可通过人机接口模块从存储卡读写模块中读取录音。
为阐述本发明的思想及目的,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19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