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CD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压调整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1730.8 | 申请日: | 200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1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朱文月;王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代理公司: | 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欧阳启明 |
地址: | 518067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cd 显示装置 及其 驱动 电压 调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压调整的方法。
背景技术
LCD在显示设备上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LCD有着其固有的一些缺陷:显示快速运动的物体出现拖尾的现象就是其固有缺陷之一,目前通过不断的改善与提高,在常温下播放一些快速运动的物体,拖尾现象已经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是当LCD显示屏工作环境温度相对较低的时候(一般在0℃左右),图像拖尾现象将恶化,严重时甚至无法观看。
LCD拖尾现象产生,主要原因是因为组成LCD的液晶材料只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呈现液晶态,即使在液晶态温度范围之内,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液晶材料的物性参数,如粘度、介电常数和弹性常数等。因此,LCD的响应速度是随温度变化的,温度越高其响应速度越快,温度越低其响应速度越慢,低温下,其响应速度明显变慢,因此,LCD在低温下图像会出现滞后效应,在快速变动和高速场景切换时将出现非常明显的阴影,即拖尾现象。
为解决LCD图像拖尾的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过驱动技术,通过给LCD施加过驱动电压以获得更快的反应速度,过驱动电压就是给LCD提供高于正常驱动电压的电压,使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的改变更快。
因为液晶分子的固有特性,从而决定了液晶分子在高温情况的偏转响应较快,但在低温状态下偏转响应时间会明显变慢,现有的过驱动技术中,施加给LCD的过驱动电压值是恒定不变的,而LCD工作的环境温度并非固定不变,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在常温和高温时补偿会过头,尤其在高温状态下,液晶分子的响应速度已经很快,即不再需要过电压驱动就已经能满足要求,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施加过电压的补偿,会给液晶显示屏带来伤害,降低液晶显示屏的寿命;而在低温状态下又会因为液晶特性明显变差显得过驱动电压补偿不足,引起运动画面的严重拖尾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CD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压调整的方法,旨在解决根据温度变化对LCD显示装置驱动电压动态调整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LCD显示装置,所述的LCD显示装置包括温度检测模块、MCU、驱动电压模块和存储器,其中:
所述的温度检测模块用来检测所述LCD显示装置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数据传输到MCU;
所述的MCU用来根据所述温度检测模块传输的温度数据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所述温度数据对应的补偿后驱动电压值,将所述的补偿后驱动电压值传输到所述的驱动电压模块;
所述的驱动电压模块用来根据所述补偿后驱动电压值,给所述的LCD显示装置提供驱动电压;
所述的存储器用来存储所述温度数据对应的补偿后驱动电压值。所述的存储器用来存储随温度变化的驱动电压补偿数据表,所述的随温度变化的驱动电压补偿数据表包括不同温度数据对应的补偿系数、根据所述补偿系数计算出的温度数据对应的补偿电压值,以及根据补偿电压值与原始的驱动电压值累加获取的补偿后驱动电压值。
所述的补偿系数通过对所述LCD显示装置测试确定。
当所述的温度数据为0℃时,所述的补偿系数为0.5,所述的温度系数为24℃时,所述的补偿系数为0。
所述的温度检测模块为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温度传感器用来检测LCD显示装置显示屏的温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LCD显示装置驱动电压调整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
a、检测所述LCD显示装置的温度;
b、调用所检测的温度数据对应的补偿后驱动电压值提供给所述LCD显示装置。
其中步骤a之前还包括:
a0、设计随温度变化的驱动电压补偿数据表,所述的随温度变化的驱动电压补偿数据表包括不同温度数据对应的补偿系数、根据所述补偿系数计算出的温度数据对应的补偿电压值,以及根据补偿电压值与原始的驱动电压值累加获取的补偿后驱动电压值,并存储所述的随温度变化的驱动电压补偿数据表。
所述的补偿系数通过对所述LCD显示装置测试确定。
当所述的温度数据为0℃时,所述的补偿系数为0.5,所述的温度系数为24℃时,所述的补偿系数为0。
其中步骤a具体包括:
a1、采用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LCD显示装置显示屏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17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