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皮带张紧力自动调节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38442.7 | 申请日: | 2008-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4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 发明(设计)人: | 董晓东;张世杰;隋磊;符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7/10 | 分类号: | F16H7/10 |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桂存 |
| 地址: | 250002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皮带 张紧力 自动 调节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皮带张紧力自动调节装置,通过自动调整带轮中心距来调整皮带张紧力,解决皮带传动打滑问题,属于机械学部带传动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带传动是机械传动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传动机构,尤其以V型带传动最为广泛。带传动具有很多优点,但除了同步带传动外,其他带传动都有其固有的缺陷,其中带传动过程中的带与带轮之间的相对滑动而引起的传动效率降低是比较重要的缺陷。由于带传动基于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主动轮带动从动轮实现传动,其传动过程中,因带紧边和松边所引起的弹性滑动属于一种无法克服的滑动。
在提高带传动效率的探索中和实践中,主要考虑的是带在其高速运转条件下的打滑,打滑是由于离心力而使得带与带轮之间的压力和包角减小,使得于该压力有直接关系的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减小。所以对于提高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通常是通过采用V型带或其他新型带,或者采用张紧装置以增加带与带轮之间的压力来提高带与带之间的摩擦力。对于后者,目前主要采用张紧轮调整和改变两轮中心距的方法,其中改变两轮中心距的方法主要是在带水平或接近水平的布置时用调节螺栓使装有带轮的电动机沿滑轨移动,在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布置时用螺杆及调节螺母使电动机绕小轴摆动,这两种调节带轮中心距的方式都是手动调节螺母,然后凭借经验来判断带的松紧程度,不利于准确调整带的松紧,如果过紧则增大带轮轴的压力,使其轴承寿命缩短,且这种调整还限于在停机状态下进行调整,无法在机械运行过程中进行调整,无法适应具体工况。
对于采用张紧轮的调整方式,首先其应用会受到限制,这种设置方式在机械设计装配时即以确定,对于带因长期使用而造成带长度变长后的调整,这种调整方式无能为力。并且对于中心距较大的传动带,通常张紧轮是在带构成的带圈里面进行设置,这种方式,会减小包角,从而相对减小了带的传动效率。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目前带传动机构中张紧装置只能在停机状态下调整,且无法精确调整张紧力,也无法自调整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能够精确调整张紧力,且能在机器运转状态进行自我调整张紧力的皮带张紧力自动调节装置。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发明皮带张紧力自动调节装置包括张紧力调节器和带轮摆动架,包括张紧力调节器和带轮摆动架,其中张紧力调节器包括相配合的螺杆和柱形的螺套,与该螺套活动套接的圆筒形弹簧座,以及两端分别顶在所述螺套端部和圆筒形弹簧座底部的压缩弹簧;其中螺杆尾端铰轴连接于机架上,弹簧座固定端铰轴连接于带轮摆动架上;所述弹簧座相应于所述压缩弹簧位置开有一条形观察孔,该观察孔边沿设置有与所述压缩弹簧弹簧力相应的刻度条;带轮摆动架下端铰轴连接于机架上。
上述皮带张紧力自动调节装置,所述张紧力调节器相应于带轮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所述螺套端部设置有六角螺头。
现有带传动机构中带的张紧力和机架对带轮支反力的一个分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该力由机架直接提供;此外对于现有可调节中心距的机构,这一反力由螺纹螺杆机构提供;上述这两种机构都无法准确显示带的张紧力大小,只能凭借经验来判断是否合适。本发明皮带张紧力自动调节装置则由张紧力调节器为主提供这一支反力。该自动调节装置依赖于带对其的压力成为一个整体,其包括相配合的螺杆和柱形的螺套,与该螺套活动套接的圆筒形弹簧座,以及两端分别顶在所述螺套端部和圆筒形弹簧座底部的压缩弹簧,停机调整时,也就是调整预张紧力时,可以直接调整上述螺纹螺杆机构,而压缩弹簧受力而发生的压缩变形过程是线性变化的,能够准确的反应该力的大小,故而本发明在弹簧座上相应于所述压缩弹簧位置开有一条形观察孔,该观察孔边沿设置有与所述压缩弹簧弹簧力相应的刻度条,通过上述该观察孔和刻度条可以根据工作最大带速来准确的调整带的预张紧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84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巨型异形钢构件单机翻身吊装方法
- 下一篇:弹跳式致动器与微型马达及其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