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锡锑氧化物超细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36408.6 | 申请日: | 2008-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8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卢金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19/02 | 分类号: | C01G19/02;C01G15/00;C03C17/23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凌峰 |
地址: | 330031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物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锡锑氧化物超细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透明导电氧化物材料,锡锑氧化物(ATO)材料虽然在导电性方面不如铟锡氧化物(ITO)材料,但价格比后者低的多,在透明导电电极、遮阳涂层以及显示器的“三防”(防静电、防眩光、防电磁辐射)涂层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从工业规模应用的经济性以及光学透明度方面考虑,目前ATO膜层已经开始使用纳米粉体作为原材料,这不仅可以在相同涂层性能要求下只需要很少的导电粉体,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涂层的均匀性、透明度都可以获得大幅度提升,这些优异性能已在遮阳涂层和“三防”涂层中获得工业应用。
ATO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液相共沉淀法制备出ATO前驱体粉体,然后在高温下进行煅烧获得ATO粉体(李青山,张金朝,宋鹂.热处理对锑掺杂SnO2纳米导电粉粒度和性能的影响,无机材料学报,2002,17(3):489-495。)。共沉淀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原料和工艺成本低廉,适合批量生产,缺点是高温煅烧容易形成晶粒间的硬团聚,严重影响ATO粉体的性能;二是利用水热法直接合成(CN 1558426A)。水热法尽管可以消除硬团聚现象,但是由于是在超临界状态下制备,ATO纳米粉体的掺杂处于亚稳态,其性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粉体性能随时间推移将出现明显下降。因此,目前ATO纳米粉体的常用制备方法仍然是液相共沉淀法。为了解决共沉淀法高温煅烧阶段的硬团聚,可以通过非水溶剂替代水作为反应介质,制备无硬团聚的ATO纳米粉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锡锑氧化物超细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粉体具有晶粒超细、粒径均匀以及溶剂中分散稳定性好等特点。
本发明是这样来实现的,其特征是工艺方法步骤为:
(1)将锡无机盐、锑无机盐和氢氧化钠溶解于乙二醇溶剂,加热乙二醇溶液,直至溶液转变为黄色,并有沉淀出现;
(2)冷却混合溶液,并加入蒸馏水,机械搅拌1小时,使锡锑氧化物前驱体全部析出沉淀;
(3)将沉淀物离心后用乙醇多次清洗,干燥后获得锡锑氧化物前驱体粉体;
(4)空气中煅烧前驱体粉体,煅烧温度为400-600℃,煅烧时间为1-4小时,并用蒸馏水进行清洗,获得锡锑氧化物超细纳米粉体。
本发明所述的锡无机盐,其特征是锡无机盐为二氯化锡、无水四氯化锡或含结晶水的四氯化锡,锡无机盐的浓度在0.05-0.5摩尔/升。
本发明所述的锑无机盐,其特征是锑无机盐为三氯化锑、五氯化锑或锑酸钠,锑无机盐的摩尔浓度为锡无机盐摩尔浓度的10%-25%。
本发明所述的氢氧化钠,其特征是氢氧化钠的浓度是锡无机盐浓度的2-4倍。
本发明所述的前驱体,其特征是前驱体制备过程中反应温度保持在165-185℃,反应时间为1-4小时。
本发明的优点是:1、乙二醇不仅是反应介质,同时起到前驱体粉体分散剂的作用,乙二醇吸附在前驱体颗粒表面,阻止了前驱体颗粒之间的粘连,从而获得脆性、疏松的前驱体粉体;2、乙二醇在加热过程中能够与金属氢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已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多种粒径均匀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纳米粉体,乙二醇热处理过程中Sn4+和Sb3+首先与NaOH结合形成氢氧化物,并与乙二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锡、锑混合的氧化物晶粒,锡、锑离子达到原子层次的均匀分布,使得煅烧过程中Sb3+扩散路径大大缩短,可以在比水溶液共沉淀法更低的煅烧温度下实现Sb3+替换Sn4+,转变为Sb5+并释放出2个自由电子,实现高效掺杂;3、由于前驱体颗粒表面吸附乙二醇分子,在煅烧阶段乙二醇受热氧化分解成乙醛和乙酸,以气体释放出来,可以阻止前驱体晶粒之间的直接接触,达到消除硬团聚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的前驱体粉体和煅烧粉体的XRD衍射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64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