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装置及其无线连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35780.5 | 申请日: | 2008-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0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林后珀;黄俊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38 | 分类号: | G06F3/038;H04B10/10;H04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蒲迈文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装置 及其 无线连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电子装置及其无线连接方法,并且特别地,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可帮助使用者完成与具有蓝牙传输接口的主机之间的连接的电子装置与其无线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今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家里或是工作场所,3C计算机产品(例如,计算机、通讯装置、消费性产品...等)已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再者,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的命令模式,也从早期必须经由键盘输入指令的DOS模式,逐渐发展至可通过简易地按压鼠标按键来输入指令的窗口(window)模式。通过操控鼠标,在计算机屏幕上的鼠标(cursor)即可自由地移动,并且可点击与选取在窗口上的图标(icon)。由此可知,对于计算机而言,鼠标是一种非常方便与重要的输入装置。
已知的鼠标,以其与计算机主机等装置联机方式可以分为有线与无线二大类。请参阅图1A,图1A是绘示已知的有线鼠标的示意图。有线鼠标P1的前端是设有接头P12,以接头P12连接至计算机主机上。众所皆知,使用者在使用有线鼠标P1时,常常会因为连接线P14的长度有其极限的问题,而导致有线鼠标P1必须靠近计算机主机使用。除了使用者手腕的移动受到非常大的限制,于使用鼠标的过程中,还容易导致连接线P14卷动桌面上的物品,进而导致使用时的不顺畅。
随着科技的进展,鼠标以及键盘皆已从有线传输产品发展至无线传输产品,使得两者可被应用于更广泛的操作环境。换言之,由于无线传输的能力,鼠标与键盘可豁免于缆线(cable)的束缚,并可应用至更多面向的领域。因此,无线输入装置必然将成为主流。请参阅图1B,图1B是绘示已知的无线鼠标的示意图。无线鼠标P2是通过内部的无线发射电路发射无线控制信号,如蓝牙、红外线等,经由接收器P22接收后,再传输至计算机主机。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无线鼠标通常会采用无线射频(radio frequency,RF)信号来传输信息。虽然此种传输信息的方案具有低成本的优点,惟其无线传输能力不佳,因此被限制于较少的应用领域。有鉴于此,备有较强传输能力的无线短距离传输技术-蓝牙(Bluetooth),由于可以稳定地且无线地传输与接收信号,已渐渐地被应用于无线传输产品中。随着蓝牙技术的进展与成熟,以及新的备有蓝牙传输接口的移动电话大量地进入市场,用来控制蓝牙无线信号传输的蓝牙芯片其成本已大幅地降低。可想而知,相较于现有的计算机输入装置(例如,键盘、鼠标、打印机、耳机...等),备有蓝牙传输模块的输入装置可以表现更多样化的功能。
然而,一般的蓝牙装置都会有一组预设的密码,目前蓝牙技术在进行主机与外围装置之间的认证与联机时,使用者必须先按下外围装置上的身份按钮(ID button),然后再去操作系统中输入密码并通过鼠标进行点选一堆确认选项。在确认欲与主机联机的外围装置的身份之后,才能完成主机与外围装置之间的连接操作。这对于使用者来说,是相当不方便且扰人的过程。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范畴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及其无线连接方法。特别地,通过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及其无线连接方法,可以自动地帮助使用者完成具有蓝牙传输接口的主机与电子装置之间的连接操作,并解决上述问题。藉此,使用者不再需要操作一大堆的配对操作,即可让具有蓝牙传输接口的电子产品与主机进行联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范畴在于提供一种电子产品。电子产品主要是可与主机进行无线连接。主机包含有红外线接收模块以及蓝牙接收模块。电子装置包含有红外线发射模块以及蓝牙发射模块。红外线发射模块可用来被驱动发射红外线信号。红外线信号中包含有认证码(authentication code)。蓝牙发射模块可用来同时被驱动发射连接信号。红外线接收模块可接收从红外线发射模块所发射的红外线信号,并且可根据红外线信号中的认证码来驱动蓝牙接收模块对连接信号进行认证。藉此,即可建立电子装置与主机之间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57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DDC接口电路
- 下一篇:影像显示装置的屏幕防振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