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顶的纵梁和横梁的组合体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34237.3 | 申请日: | 2008-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3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 发明(设计)人: | R·赛文;D·阿尔加里布;K·本萨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诺普拉斯特 |
| 主分类号: | B62D25/06 | 分类号: | B62D2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勇;郑建晖 |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横梁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高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顶是覆盖车辆的车体并在车体严格限定的空间基础上增加内部空间的加高的车顶。
通常,带有高顶的车辆具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车顶的标准形式,当它涉及车顶仅覆盖驾驶舱的旅游车辆时也称作顶棚(pavillon);一种为加高的车顶,在其中标准形式的车顶被高顶替代。
在这两种情况中,车顶被顶壳密封,该顶壳通常为钢板。
在现有技术中,高顶的顶壳被一个由多个纵梁和横梁组成的结构所支撑。纵梁是沿着车顶的两条侧边纵向放置的加强板。横梁由多个部件组成,从车顶的一条侧边到另一条侧边横向延伸。纵梁和横梁形成一个支撑高顶的顶壳的梯子形结构。纵梁和横梁均直接与白车体以及车辆的顶壳连接,但彼此不直接固定。尤其是横梁通过点状固定与车体连接。
在说明书的下文中,“纵梁”指的是一个用于支撑车顶顶壳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基本上沿车辆的纵向延伸的结构部件,“横梁”指的是一个用于支撑车顶顶壳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基本上沿车辆的横向延伸的结构部件。
已知的高顶就空间的获取而言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当进行某些力学测试、尤其是按照国际标准ECE 29的受压测试时,以及测试车顶顶壳上施加载荷时的车辆性能时,其性能一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善高顶的力学性能,尤其是材料的受压性能。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一种高顶的纵梁和横梁的组合体,所述高顶支承在汽车的白车体上,所述组合体的特征在于纵梁和横梁适于通过表面型连接(liaison de type surfacique)彼此相互连接,并且由此 形成的组合体仅通过纵梁与白车体连接。
在本说明书中,“连接”表示通过一种能够抵抗相连的两个部件之间的分离倾向的结合方式将两者相互固定。
根据本发明,当车顶受压时,施加于车辆顶壳上的压力被传递给纵梁。横梁和纵梁之间的表面型连接保证顶壳承受的压力在纵梁上的良好分布,并使纵梁更好地承受该压力。因此,施加于顶壳上并通过纵梁传递给车体的压力更好地重新分配于车体上。结果,经过这样的受压之后车辆受到的损害最小,或不存在。
另外,纵梁和横梁之间的表面型连接使得可以改善车辆的发声。这样的连接可以使横梁-纵梁组合体强化,并因此使高顶强化。这样影响车辆的振动性能,改变了高顶的共振频率,以偏离车辆顶壳的正常振动频率。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纵梁包括一个倾斜平面,该倾斜平面形成纵梁和横梁的连接表面,用于与横梁的互补形状的连接表面相配合。
因此,本发明的组合体保证了高顶的不同部件的组装便利性。组装实际上需要最少量的部件。因此降低了高顶的组装时间,并因此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纵梁的形状使得可将横梁组装在多个位置上,使得可以方便地弥补横梁尺寸的离散。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纵梁和横梁通过粘合进行连接。
粘合剂充当横梁和纵梁之间的缓冲接口,它使得可以降低传递给纵梁并因此传递给车体的顶壳振动,并且可进一步改善车辆的振动性能。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纵梁沿其纵向包括一个支撑表面,该表面用于与白车体的互补表面配合。特别是,纵梁在其支撑表面上包括一个粘合道(piste de collage)。
任选地,纵梁还拟在横梁和纵梁的连接处附近与车体连接,优选通过螺钉连接,这使得可以进一步改善白车体对施加于高顶顶壳上的压力的承受。这还使得可以弥补高顶和白车体的几何缺陷,使高顶配合于白车体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横梁拟与高顶的顶壳形成一种凹陷体,以便优化该横梁的顶壳强化功能。
横梁形成一个具有一个底面和两个侧边的U形侧面,所述侧边将被 顶壳覆盖。它包括一个用于强化的中间部分和两个侧部,各个侧部与一个纵梁连接。每个侧部优选形成角状,并且具有一个与纵梁构成连接表面的底面。这样,横梁形成整体件,这可以简化高顶的组装。
有利地,横梁与高顶的顶壳的至少一部分结合成一体。这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因为这进一步限制了要组装的独立组件的数目。
具体地说,横梁的一个侧边与顶壳的第一部分结合成一体,该侧边将被顶壳的第二部分覆盖。因此,横梁保证了支撑顶壳的第二部分的功能以及使与其结合成一体的顶壳第一部分强化的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诺普拉斯特,未经英诺普拉斯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42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表面贴片型双二极管封装的引线框结构
- 下一篇:手扶式旋耕机的后置拖压平整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