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影像感测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30911.0 | 申请日: | 2008-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1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黄耀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5/00 | 分类号: | G03B5/00;G02B7/02;G02B27/6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占元;王小青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县潭子***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影像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影像感测模块,特别是一种设置于相机装置中的影像感测模块。
背景技术
首先请参阅图1,美国第5,266,988号专利公开一种用于相机的影像震动抑制机构。该影像震动抑制机构设置于镜头32内,当使用相机时,角加速度单元33p、33y可测量出操作者振动相机的角加速度信息,并提供到一电路计算后驱动对应的驱动组件37p、37y,上述驱动组件37p、37y可使镜头32内的某一镜片于垂直光轴方向运动,藉以补正或抑制因操作者振动相机时所产生的影像模糊现象。然而,当不需使用影像震动抑制机构时,仍必须持续对驱动组件提供适当大小的电流,使得相机相当耗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镜头不需使用影像震动抑制机构时,仍需对驱动组件供电的缺陷,提供一种影像感测模块,可节省电力消耗。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设置于相机装置内部的影像感测模块,其主要包括基座、承载件、抵接部、影像感测单元以及固定件。前述承载件活动地设置于基座上并且大致平行于一基准面,前述抵接部固定于承载件一侧并且具有凹槽。前述影像感测单元设置于承载件上,前述固定件则固定于基座上并且具有凸块,其中前述凸块与凹槽相互抵接。当基座受外力作用而使得承载件相对于基座沿平行于该承载件所在平面的第一方向运动时,前述凸块于凹槽表面滑动。当前述外力释放时,前述凸块滑动至凹槽 底端,使得承载件相对于基座运动至预设位置。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方向平行于前述基准面。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凹槽具有一曲面,当承载件相对于基座运动时,凸块于前述曲面上滑动。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抵接部更具有定位孔,形成于前述凹槽底端。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凹槽具有四个对称的斜面,且前述斜面形成锥状空间,当承载件相对于基座运动时,前述凸块于斜面上滑动。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凸块具有弧状滑动面,当承载件相对于基座运动时,前述滑动面于凹槽表面滑动。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固定件呈长条形,且凸块形成于固定件一端。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凹槽与抵接部为一体成形。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凸块与固定件为一体成形。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凹槽亦可设置于固定件一端,且前述凸块亦可形成于抵接部上。
实施本发明的影像感测模块,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承载件与基座之间通过凸块与凹槽活动地相互抵接,藉此可适当地抑制并补正相机震动时所产生的影像模糊现象。由于本发明不需要设置传感器、计算电路以及驱动组件等复杂的反馈控制系统,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影像震动抑制机构而言更能节省成本,并可大幅地节省电力消耗。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美国第5,266,988号专利所公开的相机影像震动抑制装置;
图2、3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影像感测模块示意图;以及
图4、5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影像感测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2、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影像感测模块设置于相机装置内部,其主要包括矩形承载件100、抵接部200、固定件300、基座B以及影像感测单元(未图标)。前述承载件100活动地设置于基座B上方,并可相对于基座B沿第一方向(X轴或Y轴方向)运动,前述影像感测单元则例如为电荷耦合组件(CCD),容置于承载件100中央的容纳空间110内以用来撷取影像。前述固定件300大致呈长条形且具有可挠性,其中固定件300的开孔320与基座B结合(如图3所示)。
图2中的承载件100大致平行于基准面(XY平面),抵接部200则固定于承载件100的一侧,其中在抵接部200中央形成有凹槽210。请参阅图3,前述凹槽210具有一曲面,其中定位孔211形成于凹槽210底端;此外,在固定件300一端则形成有凸块310,上述凸块310具有弧状的滑动面311,其中该滑动面311以摩擦接触(frictional contact)的方式与凹槽210表面相互抵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09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