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OFDM系统接收机的时间同步装置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30850.8 | 申请日: | 2008-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6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昊;王昕;近藤泰二;周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辉 |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ofdm 系统 接收机 时间 同步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OFDM系统中移动台在初始接入网络或者进行切换时与基 站之间的快速时间同步。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于移动台准备进行网络接入和进行基站切换 来说,有效的时间同步方法都是很重要的。移动台要实现与基站间的有 效通信,首先需要捕获基站信号的载频和时钟,即,获得物理层同步, 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上层的连接并最终实现上下行的有效数据传输。
图1给出了一个典型的TDD-OFDM系统的帧结构。图中包括由前导符 号(Preamble)、控制符号和下行数据符号组成的下行子帧,发送接收转 换间隔(Transmit Receive Transition Gap,TTG),由上行符号组成的 上行子帧,以及接收发送转换间隔(Receive Transmit Transition Gap, RTG)。
如图1中所示,上、下行子帧在时域上分开,同时域间隔一起构成 一个完整帧。每帧的开始一般包括一个共同的训练符号,即前导符号。 前导符号的引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便于同步的实现,因此基于计算前导 符号相关值的时间同步算法已经广泛使用。这种算法利用相邻的两帧进 行帧间相关。因为前导符号在每帧的开始是重复出现的,所以可把对应 相关值的最大值出现的时刻作为每帧开始的位置。
通常,时间同步算法分两步进行:粗同步(coarse synchronization) 和细同步(fine tuning)。粗同步算法在初始网络接入或者越区切换时 执行,此时移动台几乎完全不知道基站及信道状况,因此粗同步算法需 要采用快速且鲁棒性较强的自适应算法来实现。如果能有效地提高粗同 步的可靠性,那么后续处理的可靠性将会相应地大幅提高,从而达到快 速接入目标基站、大量节省移动台的功率、延长使用时间的效果。细同 步基于粗同步获得的结果,在缩小的范围内进一步调整定时的位置。
传统的粗同步算法逐样点选取一个符号长度内的接收信号,与相隔 一倍帧长时间的样点做相关运算。理想情况下,由于前导符号的重复性, 相关运算会在每帧的开始处出现局部最大值,因此选取最大的相关值作 为帧起始位置,就可以获得粗同步。
OFDM系统具有灵活的资源分配策略,因此各个符号之间的功率差异 会多达若干dB。当移动台经历快速衰落信道或者低信噪比时,由于符号 本身功率的差异及信道增益不同的影响,相关值的计算结果会受到很大 的影响,从而造成定时结果的偏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 种在OFDM系统的移动台的接收机中使用的快速可靠的时间同步装置和时 间同步方法,其通过改进的相关值计算方法以及灵活的合并算法,可以 有效的对抗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利情况,从而获得可靠的定时位置,且 实现的复杂度较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OFDM系统的移动台的接收 机中使用的时间同步装置,该时间同步装置在所述移动台初始接入网络 或进行切换时实现所述移动台与对应基站之间的时间同步,其特征在于, 该时间同步装置包括:归一化相关值计算部,其用于计算一帧内的各时 刻处的归一化的功率相关值;相关值集合获得部,其连续获得N个由大 于门限值的功率相关值构成的相关值集合,N为大于1的整数;合并相关 值集合获得部,其在所述N个相关值集合中,若同一时刻处存在两个或 更多个功率相关值,则将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功率相关值相加以作为该时 刻处的合并相关值,否则将该时刻处的合并相关值设为值0,由此构成合 并相关值集合;以及帧起始位置确定部,其在所述合并相关值集合中搜 索最大合并相关值,若该最大合并相关值大于0,则以该最大合并相关值 对应的时刻为帧的起始位置,否则在所述N个相关值集合中搜索最大功 率相关值,并以该最大功率相关值对应的时刻为帧的起始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08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