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结合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8729.1 | 申请日: | 200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92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范岳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显示装置 及其 结合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结合方法,尤指一种以胶剂粘合液晶模块内部的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结合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业界目前所生产的显示器,其模块中皆以人工方式使用双面胶贴合部品。请参阅图1A,其是为现有技术侧向剖面图;图中液晶显示装置1包含有一框架11、一液晶面板12、一背光模块13。
该框架11的框边111内侧呈环形突出形成有一承载部112,该承载部112的两表面分别形成为一第一平面1121及一第二平面1122,该第一平面1121与该第二平面1122是为互相平行,该第一平面1121及该第二平面1122的表面均设置有一双面胶层14;将该液晶面板12设置于第一平面1121表面,并通过该双面胶层14使该液晶面板12固定于该第一平面1121。
该背光模块13一般是由增光片131、扩散片132、导光板133、发光源(图中未示)以及一反射片134所组合而成。背光模块13与液晶面板12相互迭设于该框架11内,且由上而下依序是增光片131、扩散片132、导光板133及反射片134,其主要功能为产生光源并使光源能够均匀的输出至液晶面板12,且该反射片134是通过设置于该第二平面1122表面的双面胶层14固定于该第二平面1122。
通过上述结构可分别将液晶面板12及该背光模块13组装结合于该框架11内,形成一液晶显示装置1。然而,通过双面胶层14粘合,不仅制程复杂,同时由于双面胶层14具有厚度,导致液晶面板12与增光片131之间,以及导光板133与反射片134之间产生缝隙D1、D2,相对会增加液晶显示装置1的高度,不利于液晶显示装置薄形化的设计,再者,由于液晶面板12与反射片134尺寸小于该框架11内部容置空间,也导致液晶面板12与框架11内侧壁,以及反射片134与框架11内侧壁之间存在缝隙D3、D4,而上述缝隙D1~D4的存在,均严重影响该液晶显示装置1的显示效果。
此外,如图1B所示,于液晶显示装置组装作业流程中,大约只有面积20%的双面胶带14被使用于框架部分(如图1B所示的网点部分),其余面积高达80%的双面胶带均被裁切舍弃,如此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造成公司生产成本的大量耗损。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利用胶剂粘合液晶显示装置内元件的方式及结构,以达到降低成本、简化制程、减少资源浪费及薄形化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含有:
一容置框,该容置框的框边内侧延伸有一承载部,该承载部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设置有一第一胶合材料;
一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容置于该容置框内,且以该第一胶合材料粘固于该承载部的第一表面;
一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迭设于该液晶面板,且容置于该框架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合方法,其包含下列步骤:
以第一胶合材料将一液晶面板胶合于一容置框内;
设置一背光模块于该液晶面板一侧的容置框内部;以及
以第二胶合材料将该背光模块内的一反射片与该容置框胶合,使该背光模块密封于该容置框内部。
本发明的第一胶合材料以及第二胶合材料可使用热熔型胶系接着剂,其可使得各元件之间不再有间隙,并增加显示器的辉度,同时也将使显示器的总厚度减少。
综上所述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的结合方法,通过胶剂结合液晶显示装置内部的元件,可达到降低成本、简化制程、减少资源浪费及薄形化液晶显示装置等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上述的和其它的特征和优点做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侧向剖面图;
图1B为现有技术的双面胶带贴布图;
图2A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框边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结合方法的流程图;
图4A至4D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装配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87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