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设备、其驱动方法和合并了显示设备的电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7408.X | 申请日: | 2008-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49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猪野益充;鹈饲育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G02F1/1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少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设备 驱动 方法 合并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作在透明绝缘衬底上形成的开关元件的薄膜晶体管的显示设备,并且涉及其驱动方法和合并了该显示设备的电子装置,并且具体地涉及信号线驱动技术的改进。
背景技术
使用液晶单元作为像素显示元件(电光元件)的液晶显示设备(如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设备是有源矩阵图像显示器。这类显示设备被设计来经由液晶显示表面来显示输出图像。
由于它们的纤细和低功耗,液晶显示设备已经发现了在包括移动信息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电话、数字相机、摄像机和计算机显示设备的各种电子装置中的应用。
顺便提及,如果图像帧率是60Hz或更高,则人眼典型地不可感知屏幕闪烁。
但是,在该频率,人们可感知在运动图像以及静止图像中的模糊。
为了提供对该问题的改善,即消除运动图像中的模糊,如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No.2006-78505(此后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期望为60Hz的四倍的240Hz的帧频率。
至于使用薄膜晶体管(TFT)的写入机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显示方法用从左顺序显示的像素以1/240秒写入帧图像。替换地,显示方法通过偏移时间并以1/60秒写入液晶,表面上以1/240秒执行刷新(专利文献1中的图21)。
另一方面,在日本专利特开No.Hei 11-338438(此后称为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其允许以大约200MHz的数据传输速率来写入视频数据。
该液晶显示设备经由图1所示的开关1在存储器电路2中存储一行数据。然后,在下一行间隔期间,同一设备从红色(R)、绿色(G)和蓝色(B)视频数据中选择红色(R)视频数据,而同时使用开关4-1到4-3在存储器电路3中存储视频数据。
然后,同一设备经由开关5-1(或5-2或5-3)从存储器电路中读取单个驱动器IC的R数据。开关5-1到5-3与开关1一起切换。同一设备对驱动器IC 6-1(或6-2或6-3)写入数据,并同时对另一驱动器IC写入数据。同一设备以相同方式写入绿色(G)和蓝色(B)视频数据。这允许同时对各个驱动器IC写入不同的视频数据段。液晶显示面板7基于被写入驱动器IC的视频数据来显示视频。
但是,在前述专利文献1中没有描述图像信号数据到数据线驱动电路的输入时序(输入方法)。还没有为240Hz的图像帧频率建立具体的数据写入系统。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技术将图像数据彼此同步地写入驱动器IC 6-1到6-3。另外,被供应给三个驱动器IC的数据段彼此同步。
该情况导致在相邻的写入之间的图像数据和时钟的前端或尾端边缘的增加的噪声,引起图像数据和时钟信号本身的电压波动,并使得数据和时钟不稳定。
变形的图像数据的输入导致在驱动器IC图像数据中的错误,明显地降低了图像质量。由缓冲器电路进行的波形整形产生倾向于数据错误的波形。
具体地,在超过100MHz的频率,在电缆或印刷板中相邻配线之间的噪声几乎不可避免。
如今,VGA(800×600像素)期望27MHz、和在速度上是四倍的高帧率的108MHz的时钟频率。
另外,用UVGA(1600×1400像素),最小时钟频率是135MHz。135MHz的四倍的频率是540MHz,这是普通印刷板不可控制的。
这是期望划分驱动的原因。但是,驱动四次或五次划分被认为是在面板系统的规模方面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从适于向驱动器IC供应信号的相邻配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引起的高频分量,电势升高(develop)。该电势本身表现为时钟和图像数据中的噪声,导致在时钟信号和图像数据中的错误,并最终降低面板图像质量。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允许加载高频图像数据而不降低图像质量的显示设备,并提供其驱动方法和合并了该显示设备的电子装置。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74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