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端口属性参数协商方法、网络节点及网络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26977.2 | 申请日: | 2008-06-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0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 发明(设计)人: | 韩建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J3/14 | 分类号: | H04J3/14;H04L12/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逯长明 |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端口 属性 参数 协商 方法 网络 节点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端口属性参数协商方法、网络节点 及网络系统。
背景技术
WDM网络是未来广域网和城域网的核心,包括:光终端复用网元(Optical Terminal Multiplexer,OTM)、光线路放大网元(Optical Line Amplifier,OLA)、 光分插复用网元(Optical Add/Drop Multiplexer,OADM)和电中继网元 (Regenerator,REG),其组网形式如图1所示。
OTM放置在终端站,可以划为发送部分和接收部分。其发送部分为对多 个客户端设备输出的光信号进行光波长转换、复用、合并在一根光纤里进行 放大、传输。其接收部分把在一根光纤里传输的所有通道分离,再分别送到 对应的客户端设备上。在开放式的OTM的发送部分,客户端的非标准波长的 多路光信号经过OTU(Optical Transponder Unit,光转发器单元)转换成标准 波长的光信号,从而可以接入不同厂家不同接口特性的信号。对于集成式的 OTM,来自客户端的符合波分标准的多通道的信号(如STM-64(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16,同步传输模式16)的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体系)信号)直接被复用到主通道,无需使用OTU单元进行波长转 换。其中,用于波长转换的OTU单元有许多重要的参数,例如支持的业务类 型、线路编码调制类型、码流速率方式参数等。
光线路放大网元(OLA)放置在中继站上,用来完成双向传输的光信号 放大和色散补偿。
光分插复用网元(OADM)对于光路上需要上下的通道业务,通过光分 波器/合波器进行上下,而将不上下的通道业务进行穿通。
电中继网元(REG)对中间信号进行整形、重定时和再生。
WDM网络中,对于互相传递业务的两个OTM中进行波长转换的OTU 单元的业务属性参数必须相同(如图1中的OTM1和OTM2中的OTU单元)。
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在业务连接建立完成后,OTU单元这些业务属性参数可 能未进行配置,此时,可以手动配置业务属性参数,但配置的业务属性参数 不一致,而且有些参数不支持配置且默认的业务属性不一致,因此即使两个 客户端之间的连接建立了,也无法传递业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端口属性参数协商方法、网 络节点及网络系统,能够保证连接建立后,正常传递业务。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
一种端口属性参数的协商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网络中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端口信息,所述端口信息包括: 端口属性参数;
当所述第一节点、第二节点的端口属性参数不一致,且第一节点、第二 节点中至少一个节点的端口属性参数可配置时,调整所述第二节点和/或第一 节点的可配置的端口属性参数,使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端口属性参数一致。
一种网络节点,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网络中第一节点和所述网络节点的端口信息, 所述端口信息包括:端口属性参数;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节点、所述网络节点的端口属性参数是否 一致;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判断所述 第一节点、所述网络节点中是否至少一个节点的端口属性参数可配置;
调整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是时,调整所述网络 节点和/或第一节点的可配置的端口属性参数,使第一节点和所述网络节点的 端口属性参数一致。
一种网络系统,包括:第一节点、第二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用于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一节点的端口信息;所述端 口信息包括端口属性参数;
所述第二节点,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节点的端口信息,当所述第一节点、 第二节点的端口属性参数不一致,且所述第二节点的端口属性参数可配置时, 更改所述可配置的端口属性参数,使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端口属性参数一 致。
一种网络系统,包括:第一节点、第二节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69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依据脑电信号判定疲劳状态的方法
- 下一篇:服装检查机器





